更多新鲜好玩的摩托车资讯
"钱学森338",这辆钱江哈雷戴维森338前段时间火了一把。哈雷与钱江的合作在中美“毛衣”战尚未熄灭的硝烟中让美国总统头皮发麻。
消息一出遭到了很多机友的吐槽,然而这辆338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件好事,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STREET750把“倒数第一哈雷”的“宝座”拱手相让。
早先883刚出的时候,很多哈雷车主觉得883排量太小了,造型也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凡是哈雷聚会活动都不爱带883玩,后来STREET750诞生之后,自然而然的接过883排量最小哈雷的“美誉”
那么将来338诞生量产后,这辆不光是排量小,没有了标志性V缸发动机,就连造型也都一点不“哈雷”的“异类”将会遭到哈雷车友们怎样的待遇呢?想想也是有点可怕。
同样挂着哈雷LOGO,883和750因为价格和排量不被同类认同,难道买这两部车的人就不算哈雷粉儿吗?
按价格和排量区分车友圈子在车友中早已变成不成文的规定,虽说有些不公平,但这种畸形现象在一部分车友眼中合理的存在。
其实这种现象不光出现在哈雷身上,看看宝马310吧,想必也好不到哪去。
不过不管车友之间如何区分“皇室贵族”还是,“劣等民族”,哈雷厂家已经不想再局限于给自己画的那个美式巡航的圈儿里了。这几年又搞电动两轮车,又想插手小排,毕竟人家也想多吃几口饭。
回想起当初,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无论是什么摩托车只要是造型全包整流罩的就会说“跑车”
看到一辆造型低矮修长,哪怕是一辆早期的铃木GN250开过来你也会喊一声“看,哈雷”
没错,这就是哈雷文化力量带来最简单粗暴的结果之一。
极强的外观属性,使它成为了一众造型相近摩托车的代名词。
哈雷戴维森这个摩托车品牌自从1903诞生起已经历经了一个世纪之久,在这一个世纪中,它经历了战争、经济衰退、萧条、罢工、买断和回购、国外竞争以及市场变幻的重重洗礼,可以说是九九八十一难,存活到了现在,成为了摩托车在现代流行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点不得不令人佩服。
哈雷之所以流行于美国,是因为二战期间收获了大量军方订单。而停战后,老兵们把曾经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带回家,那份情感自然不言而喻。
随后老兵们老得骑不动车了,就把哈雷传给儿子们,这时迎来了美国摇滚嬉皮士的黄金年代。
没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一代年轻人,个性张扬,在摇滚乐的刺激下,骑着老爹的哈雷带着心爱的妞们,冲向笔直的大道,向往着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自由生活。正是那个年代烙给哈雷最热的标签。
在美国各种洗脑大片中动不动的就一辆风驰电掣大哈摩托也更加巩固了哈雷文化在美国的地位。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非哈雷车主觉得国内的哈雷文化没那么接地气,因为我们国家除了西部,大部分道路都很难令人联系到一望无际的戈壁大直道,更别提历史中的嬉皮士精神了。
那么买哈雷值不值?对一些车友来说,仿佛吐槽哈雷是一件快乐的事,无论是高昂的价格,做工,发动机震动,噪音,以及油耗,操控,还有科技含量,这些在今天看来,尤其与日系车相比简直毫无性价比可言。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买哈雷的人会考虑性价比吗?
记得曾经一个哈雷车主跟我说过,哈雷V缸所带来的那种震动和其他摩托车的震动不同,它是那么的微妙,那么的舒适。令你有种在驾驭机器的感觉,而非顺滑的像坐在轿车里一样。
哈雷发动机的独特结构所带来的马蹄音也是很多人愿意花大价钱去买的一个原因。甚至一些“兜白党”宁可买一辆报废的铁马或是竞速之星,然后改成马蹄音来模拟哈雷声浪的体验,可见魅力所在。
所以说人群需求不同,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体验了自己想体验的。
至于性价比其实是个伪命题。
在国内,很多人觉得骑哈雷太招摇,大老远的车还没来呢,轰隆隆的声音先到了。我到是觉得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也算是个人自由。
当然客观来说,这也并不能覆盖所有的哈雷车主,哈雷文化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个性上,虽然你买了同样一台车,但可以通过官方无数的改装件使你的车更有个人特点,从这点来说,倒是可以无缝衔接复古车爱好者团体。
说到底,在这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年代,哈雷厂家也不想总招揽大叔粉儿,也想吸引一些小鲜肉,怎么办?出小排街车版吧。
与钱江的合作也是在试水中国市场的反应,想必今后会陆续登场更多的小排车。
最后,希望无论是大排哈雷车主,还是其他品牌车主请善待这些愿意为哈雷的改变而付出的车友吧。
因为无论贵贱,实现梦想总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