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亲子   2020-05-26 07:39:34  

亲子教育专家加星标!

1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

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

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她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

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

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

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次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

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如何教育她?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长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 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

2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

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

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

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有位妈妈,从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凭妈妈讲多少道理都没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战争,总是弄得双方都不愉快。

后来,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孩子有一个很喜欢的小熊玩具,妈妈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说:

“宝贝,小熊这么长时间没刷牙,牙疼了,长龋齿了,你帮它刷刷牙好吗?”

孩子很乐意地接过妈妈准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

给小熊刷完牙后,妈妈表扬孩子刷得好,并说:

“小熊真乖,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问孩子:

“宝宝想不想让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会好好配合妈妈刷牙?”

孩子高兴地说好,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

这样几天下来,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3

教条不重要

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4条建议:

  • “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 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

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

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 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

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

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4

讲道理孩子不听

不妨换个做法

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有人说不要滥用药品,他就说生病了还是要吃药的,不能一概而论;

有人说孩子不能打、要尊重,他就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是需要打的;

甚至有人说60岁以上妇女不适宜穿高跟鞋,容易扭伤或摔倒,他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说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伤的……

这种偏爱抬杠的人叫做“杠房出生的”。

表面看,这些人说话总是一分为二,又全面又客观,其实他们只有两种观点:你的观点,我的观点。并且前者总是错误,后者总是正确。

“杠房出生的人”其实思辨力特别弱,原因是他们的能量不能用于真诚的思辨上,主要用于不停地反抗别人的话语上,一生也往往在这种无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过。

而这样一种心理,如果不自知,会通过言传身教,产生代代相传的恶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