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亲子   2020-10-04 11:47:45  

文 | 奕涵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原生家庭的伤害,刺眼又普通

前段时间,随着《以家人之名》热播,原生家庭的问题再次引起了热议,#被陈婷气死了#更是冲上了微博热搜。

凌霄妈妈陈婷,因为外出打麻将,把儿子凌霄和三岁的女儿锁在家里。

结果小女儿吃核桃被卡住喉咙,哥哥凌霄无法出门呼救,看着妹妹活活噎死在家里。

因为无法承受丧女之痛,也走不出自责的情绪,陈婷转而歇斯底里地抱怨丈夫不着家,还恶狠狠地指责儿子杀死了妹妹。

至此,原生家庭围绕着小凌霄的,只有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和未能救活妹妹的阴影。

所幸后来凌霄遇到了楼下开朗乐观的李家父女,生活才有了一丝光明。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和小凌霄一样,在父母无休无止的争吵中捂紧了耳朵;

有人和《阳光普照》中的阿豪一样,在父亲的极端望子成龙中悄无声息地窒息;

有人和《隐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阳一样,在破碎的家庭里,忍受着父母的忽视。

也有人和《小欢喜》中的英子一样,在藏于 “我都是为了你好呀”背后,以爱为名的绑架中,大喊“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啊”;

而更多人面对的,还是以上种种情况的一套组合拳。

于是,家不但没有成为港湾,反而成了一辈子都想逃脱的噩梦。

家带来的伤害,那么刺眼,又是那么普通,随时发生,甚至都不是“故意”的。

被家庭伤害的孩子,痛苦却得不到解答。

世界上哪有完美的父母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父母给不出我们想要的那种爱?”

因为他们也不会。

爱是一种本能,但是给出一份好的爱,却是一种很高级的技能。

这种能力,光是学习,就需要旺盛的生命力、过人耐心和毅力。

《请回答1988》里,在成绩优秀的姐姐和弟弟面前,女主角成德善和这个世上所有的老二一样,不受父母的重视。

如果冰箱里只剩两个鸡蛋,她就只能吃腌豆子;

爱吃的冰淇凌,父亲只会买给弟弟;

甚至家里煤气泄露时,父母只急忙救出了大姐和弟弟,而德善,只能自己从家里爬出来。

终于有一天,德善连生日都要放在姐姐之后顺便庆祝,她爆发了。

她大声地控诉着父母不公平待遇,哭着吐露自己的委屈的愤怒,一气之下离开了家。

后来,父亲买来了新的蛋糕向她道歉,他这么说道:

是啊,世上哪有完美的父母,毕竟,父母也不是生来就是父母。

而一个人的成熟,恰恰是从与父母的和解开始,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接受自己人生的不完美,放下了,才能重新启程。

如何看待过去

决定如何面对未来

董卿曾在《人生海海》的发布会上谈论起自己的原生家庭:

父亲对我的严厉和苛刻程度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个知识分子可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这样苛刻。

从小让我不要照镜子,也不让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不要有任何文体活动,到了暑假还要到宾馆做清洁工,每天只赚1元钱。

童年的高要求,极端的挫折教育,让她一直有很强的自卑情绪,没有安全感,也没有自信,做事总是拿命去搏,要做的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才觉得自己安全。

因此,董卿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仇视、怨恨过父亲。

但在成年后,逐渐理解了父亲的行为逻辑。

原来,董卿的父亲出生在上海崇明县一个农村家庭,爷爷很早就去世了,家境贫困。

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抓鱼虾讨生活,还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最终考上复旦大学新闻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人必须要过够苦日子,后来才能有好日子过。

这是董卿的父亲深信不疑的人生哲学。

这种粗糙的认知被粗暴地施加在孩子身上,形成了一块难以回望的“童年阴影”。

但是董卿表示,在她人生观、价值观稳定之后,理解到父亲也是被生活逼迫的普通人,也无法避免地受困于自己的眼界和人性的弱点,后来,她与父亲很快达成了和解。

正如王尔德所说:“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批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而听完董卿的陈述,发布会的主持人却说:“我可以理解为这(总是拿命去搏)是你成功的原因吗?”

是啊,很多时候,父母给予我们积极的一面,就像空气一样理所应当,本应如此;而消极的一面,却因时不时刺痛着我们,我们就总盯着它。

看到惨淡时光里的光亮,永远是我们放下过去,面对未来的钥匙。

美国诗人洛威尔,J.R说过:“灾难就像刀子,握住刀柄就可以为我们服务,拿住刀刃则会割破手。”

原生家庭决定前半生

你自己可以决定后半生

有人说,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就像上了一堂名师一对一的课程,日常亲密关系怎么处理,怎么达成自洽,这些都像一种不用思考的肌肉反映。

而一个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只知道什么是错的,却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

就像一个人被告知1+1≠3,那这个人要有多聪明,要试多少错,才能知道1+1=2呢?

诚然如此,但原声家庭只是你人生的第一棒,不要因为一个不完美的开始,就放弃去接近完美,不要因为答案难找,就放弃找到的可能。

以下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

1.不要强求改变父母

近些年来,网络上很多声音说我们应该教育父母。

有很多人执着于改变父母,纠正他们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改变他们对人的态度。

书给父母买了一套又一套,最后在家里的书架上落灰。

话劝了一边又一遍,最后却变成一次又一次的争吵过后漫长的冷战。

这样的失败让我们深陷于无能为力的痛苦中。

然而没有能力改变别人,并不是我们的错。

放弃改变父母,有时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痛苦。

2.成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女孩,她因为三十年来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和冷战而心力憔悴,踏进了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师曾跟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作为孩子,不得不看着你的爸妈在婚姻里受苦。但你要学着把他们的婚姻还给他们。”

她说:因为这句话,我开始学着分辨,什么是爸爸的,什么是妈妈的,什么是他们的,什么是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自如了。

的确如此,这种与父母进行适当切割的方式,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家庭伤害。

要知道,只有划定必要的界限,父母的痛苦才不会成为你人生的底色,他们的情绪才不主导你的生活,他们对你的态度也才不会决定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然而,真正做到这种分割,其实并不容易。

首先要取得经济独立,而更重要的是取得情感上的独立。

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般被认为是最好的方式。

3.把注意力放在你能决定的部分

在归罪论甚嚣尘上的今天,原生家庭已然成为了“失败人生”的泄洪口。

可是我们要看到,同样是被家长忽视,有人走向阴暗堕落,有人却学会独立自强。

同样是争吵不休的家庭,有人把同样的歇斯底里带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有人却在爸妈争吵的时候,思考这句话该怎么说才不伤人。

同样是被家暴过的孩子,有人长大以后继续家暴自己的孩子,有人选择一生致力于反家暴的事业,保护妇女儿童。

要知道,影响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因素太多了,原生家庭纵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并不能决定一切。跑不好第一棒,也不代表就一定会输。

所以去和那些不能选择的过去和解,然后勇敢地去选择和创造属于你的人生吧!

你要相信,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对,请点【在看】,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家庭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