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总爱讲条件?不是娃的错!而是父母做错了这两点!

亲子   2020-11-26 07:45:44  

文|CC爸妈(ID:cc-bama)

很多妈妈留言娃自己做事讲条件的问题:

今天就马不停蹄的来交作业了,厚着脸皮求表扬!

其实这个问题,几乎娃娃都有!前几天闺蜜还找我来诉苦,说最近4岁的儿子特别爱讲条件,常常“要挟”她。

比如某天晚上,时间已经很晚了,本来闺蜜就着急,因为喝奶、洗漱这些睡前的事都还没做,可孩子却提出来要看一集英语视频和读一本苍蝇小子。

虽说都是学习上进的好事,但考虑到时间原因,闺蜜并没有都答应,只允许做一件,她儿子却张口就来:

“你不让我看视频,我就不喝奶。”

“不给我读绘本,我就不洗漱!”

闺蜜当时就懵了,因为知道“讲条件”、“讨价还价”的危害,所以她其实极少赤裸裸地用“讲条件”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比如非常常见的:

  • “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 “快点吃饭,多吃点,吃完才能看动画片!”

  • “先刷牙洗脸,都收拾清了才能讲睡前故事!”

但孩子还是出现了“讲条件”的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为什么会讲条件?

先给大家吃个定心丸, 讲条件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需要“一棒子打死”。从另一个层面看,这是孩子 思维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通常在孩子3-4岁时出现,5岁以后会更明显。

这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必经阶段

2岁之后,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说“不”。他们的表达方式,简单而粗暴, 不被满足就满地打滚

3、4岁之后,孩子逻辑思维更加强烈和清晰,他们开始探索除了哭闹还能有什么方法更容易获得“利益”,比如 讲条件、谈判等等。

5、6岁后会更“圆滑”,“手段”也更高级,比如 会口是心非,会自圆其说、甚至引你入坑,别问我怎么知道了,我被CC不知道套路过多少回了

看似他们是在对付父母,但其实是他们 掌握了更多生存的技能

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告诉父母:我长大了,不想只听你们的安排,我有我的想法,我希望能够自己做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样看来,孩子爱讲条件还是一件好事?应该鼓励?

那倒不是。

虽然讲条件是孩子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一种能力,但如果不加以引导,滥用的话,危害也是很大的。

讲条件的弊端

让孩子失去主动性

这一点显而易见。

经常讲条件的孩子会形成一种习惯,那就是“为了得到什么才去做某事”。

比如一开始提到的场景,在孩子的认知里就是为了下楼玩才写作业,为了看动画片才吃饭,为了听睡前故事才洗漱。

他不会思考写作业、吃饭、洗漱到底是为了什么,因为 他们所关注的重点不是如何做好以及做好这件事的意义,而是集中在父母承诺的“好处”上。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 有好处就做,没好处就不做的局面,进而破坏孩子做事的主动探索意识和积极性。

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经常讲条件会让孩子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条件”来解决。

比如伤害了他人用金钱弥补,用物质代替陪伴,将感情建立在利益之上,等等。

还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 只做对自己有益处的事情,不肯吃亏、不愿付出,稍微有一些困难或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就会避之不及,这样会形成孩子 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性格,非常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需要注意什么?

不要随意奖励

跟妈妈们聊天发现,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给孩子讲条件的,而是本着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引诱激励孩子。比如:

  • “你多吃点饭,吃完饭奖励你吃一个冰激凌。”

  • “你快点写作业,写完让你看2集动画片。”

  • “你好好练琴,考级过了之后我给你买双新鞋子。”

这样的出发点不错,短期之内也会立竿见影,但 从长远来看,奖励是无效的,甚至可能有害。

有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做 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找来了一批学生,让他们在实验室里解一些智力难题。

实验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学生解出难题,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德西把学生分为了两组。第一组,依旧是解出难题没有奖励;第二组,每解出一道难题,就给一美元。

第三阶段:是休息时间,学生们可以选择休息,或者继续解题。

这项实验,会把他们是否会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程度的指标。

实验发现,在第二阶段时,第二组 (奖励组)解题时,确实更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

而第一组 (无奖励组),有更多的人会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加。

通过这个实验,德西得出结论,在进行一项自己感兴趣的的活动时, 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美国和以色列的更多研究表明, 奖励不仅会扼杀兴趣,并且会削弱孩子们的工作质量。

奖励是一笔交易,当孩子们渴望获得奖励时,会倾向于采取 最低的成本获得奖品,同时也会为了获得奖励而去和大人讲条件。

虽然奖励比讲条件听上去好那么一丢丢,但实际也属于讲条件的一种。

注意隐形的讲条件

有一种讲条件是非常隐形的,我们常常难以察觉,但它却真实存在,开头的闺蜜就是这种情况。

虽然她没有明显的“讲条件”,却 存在着很多隐形的讲条件的习惯

比如写作业和吃冰淇凌这两件事。

孩子写作业一向积极主动,冰激凌很久没吃了偶尔吃一个也没问题,但当孩子到家后提出,妈妈,我可以先吃一个冰激凌再写作业吗?

闺蜜则很自然地就说,还是先写完作业再吃吧。

猛一看,这里边并没有讲条件,只不过是做事情的顺序变了,而且孩子也没有任何异议,很愉快地达成协议并执行了。

但实际上,这里面有闺蜜一个 隐形的心理活动:后吃冰激凌能够促进孩子快点完成作业。

直白点说, 这就是在讲条件。

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写作业和吃冰激凌两件事原本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为何非要强行挂钩呢?

写作业是分内之事,那些没有冰激凌的日子也照样在写,为何在有冰激凌的时候,就成了先行条件呢?

正是这种 不正当的交换条件和奖励机制,削减了孩子原本“无条件”的学习和做事热情。

这类情况,建议大家痛快答应孩子, 没问题,先吃冰激凌!放心,作业他会照写不误。

要有底线

大多数孩子一开始的“讲条件”都是在 试探父母,只要父母能坚持原则,有底线,大部分孩子都会慢慢改变的。

如果父母不能坚守,或者在孩子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威逼下心软的话,孩子自然会成为讲条件的高手,通过要挟父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要把底线明朗化。

底线以下不能妥协的问题,不要怕孩子哭,温和的坚持,我们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绪,但不能纵容他的行为。

底线以上可以变通的问题,可以多给到孩子一些决策空间,与孩子协商,让孩子也有“自己说了算”的体验。

父母与孩子就像弹簧两端,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守好底线又不过于强势才是最好的状态。

如何应对孩子讲条件?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爱讲条件的习惯,该如何解决呢?

面对孩子讲条件,直接妥协的结果是孩子变本加厉,直接回绝则会引起逆反心理。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 不妥协也不拒绝。

不正面回答是和否,而是明确告诉孩子,这 两件事之间的关系,以及 做或不做的原因。

比如孩子说,如果你不答应给我买肯德基,我今天就不写作业了。

不用着急回答行还是不行,而是告诉他,写作业是作为一名学生的义务, 它不取决于我们愿意不愿意,而是取决于我们应该不应该。

写的好处不仅在于我们可以学到更多好的知识、拥有好的成绩,不写还会承担自然后果,比如老师的处罚。

当然了,如果很久没有吃肯德基了,哪怕今天的作业没有完成我们也照样可以吃,如果最近刚刚吃过,哪怕作业完成的很好,也一样不会买。

因为吃炸鸡取决于我们吃油炸食品的时间和频率,而非作业。

当孩子渐渐明白了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明白了正确的处理方式。

来源: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父母 条件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