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延伸的三角丨作者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丨来源
(ID:zqfxlgzs)
一凡 |
0126岁的单亲家庭女孩
“我有时候特别想,拥有一种超能力,这样我就可以回到二十六年前杀死我自己……”
这句话,是赵薇监制的中国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最新一个单元《许愿》里的一句台词。
《许愿》这个单元,由杨紫主演,讲的是一个26岁的单亲家庭女孩小雨。
小雨的母亲在26岁时怀了她。孕期的时候,父亲出轨了。这次出轨,让整个家庭都发生了变化。母亲说要报复小雨的父亲,于是带着小雨去父亲的单位闹,最后父亲被处分了。但母亲并没有止步于此。
她煮了小雨最爱的八宝粥,在里面放了农药,捏着小雨的鼻子强迫她吃下后,自己也吃了下去。幸好,邻居发现得早,两人才活了下来。后来,父母离婚,小雨和母亲一起生活,日子非常艰苦。物质上的艰辛也许还好,让小雨真正痛苦的是,母亲对她的各种控制。
这份控制,密密麻麻,如蜘蛛网缠绕。小雨挣扎着想要逃离,却终究逃不掉,甩不开。到最后,她说出一句令人绝望的话,只希望有一种超能力,可以回到26年前,去杀死自己。
很多网友看完这个故事,纷纷觉得“杨紫演的小雨太好哭了”“杨紫简直就是长在我的泪点上”“杨紫演的小雨太令人心疼了”……
的确,杨紫的表演入木三分,无论是情绪的调动,还是一口气说完20多分钟的台词,连赵薇都忍不住夸奖。 但是带动大家共鸣和触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真的不容小觑。
我们身边也许有很多朋友,他们就和故事里的小雨一样,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被家人牢牢控制,愤怒,痛苦,沮丧,内疚……不堪重负又无处诉说,穷尽所有的力气去面对,去挣扎,去逃离,最后,还是不知如何应对。
让人情不自禁问一句:原生家庭里的控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02母亲:控制
①母亲如何控制女儿?
我朋友巧克力是这样跟我吐槽的:
“讲电话永远被偷听,微信语音也要扩音,语音完马上被追问所有内容;跟朋友出门是不务正业,都是狐朋狗友;剪个头发没按我妈的意思来,都被骂……”
再来看看,《许愿》里的这一对母女。
最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的,可能是母亲强迫小雨喝下加了农药的八宝粥这个情节。这也是最直观的,对女儿生死的操控。
除了生死,母亲对女儿还有人际层面的操控:
比如,母亲不准小雨见父亲。所以初二那年,哪怕小雨在校门口一眼就认出那个黑瘦黑瘦,脏兮兮的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她还是低过头一转身就走了。
母亲也不准小雨见父亲家族的其他人。爷爷临死前,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见孙女最后一面,没有实现。后来,奶奶去世时,小雨也同样没有见到。
此外,小雨在学校里也没什么朋友。唯一的“朋友”,不过是被母亲用零花钱收买,随时监控她并且汇报给母亲的“眼线”。
再后来,小雨长大后,好不容易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男生。但是母亲得知后,匆匆赶了过去,没过多久那个男生就消失了。很久以后,小雨在超市偶然间遇见已婚抱着孩子的他,才知道,当年是母亲找到他,说“你配不上我的女儿……”
②母亲为什么要操控女儿?
也许有朋友说,这是出于母亲对女儿的爱。
我承认,但是当一位母亲如君王般操控自己的孩子时,发型、交友、甚至是生死时……这真的叫“爱”吗?
也许,这份控制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其它的原因和动力。
比如,女儿是母亲表达愤怒的“工具”。
在小雨的家庭中,母亲因为丈夫的出轨受了伤。那么,这代表着她在妻子角色上受到了重挫。这个事件,在这个女人的心里掀起了排山倒海的风波,夹杂着毁灭世界的愤怒和痛苦。
丈夫失去了工作,但这并不足以抵消他的“错误”。剩余的愤怒剂量,则指向了女儿,还有自身。
此外,通过剥夺女儿和父亲的见面,切断父女之间的情感,还有剥夺小雨与父亲家族亲人的见面,都是“连坐”惩罚那个男人的手段。
比如,女儿是母亲情感补给的“药丸”。
当夫妻吵架,丈夫逃到工作中,甚至出轨,婚姻破裂出现时,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亲密关系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她的人格可能没有办法忍受这种情感上的痛苦,它包括被抛弃感、分离的痛苦感、不被爱、自我价值贬损感、无安全感等等连锁反应。所以,她亟需抓住一个人,和她保持非常紧密的关系,才能“救命”。
就像剧中的台词,“你只有我,你把你的整个世界压在了我的身上”。
这样的母亲们,当女儿的世界除了自己,再没有其他任何人;当女儿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要无缝对接地接起自己的电话;当女儿没有任何自我空间,与自己融合在一起时……这么紧密的纠缠中,母亲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情感的补给,破碎自我的粘贴——一颗高效的“止疼药”。
再比如,女儿可以充当以下的功能 :母亲的“配偶”,替她完成梦想的“肉身”,让她可以借用自己再活一次的“药丸”……
03女儿:逃离
可被当作“工具”、“药丸”、“配偶”的女儿们,又是什么感受呢?
首先,对母亲怀着内疚感。
被“控制”的女儿,通常对母亲是有很多内疚的。
首先,她们的潜意识会接收到母亲的愤怒,并把它转换成自我攻击。比如小雨说,“妈妈,我的生日,就是你的受难日,没有我,你的人生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再比如,眼前这个女人是哪怕生活再艰辛,自己再累再苦,也要富养女儿的母亲;是不再信任这个世界上任何人,整个生命只有女儿的母亲。
所以,对于女儿们来说,当她们有成长带来的自然需求,想要拥有自己的空间,想要稍微离母亲远一点时,她就会感到内疚。因为她们本能地觉得,脆弱的母亲(客体),经不住任何的攻击性。
其次,对父亲有一种割裂感。
当父母发生冲突,吵架,甚至离婚,母亲绑架了女儿的情感,非让她站在自己这边一起憎恨父亲时,是会让孩子有一种割裂感的。
孩子天然地爱自己的父母。出于对母亲的爱和忠诚,她们也许会在意识层面,压抑掉对父亲的感情。就像小雨,“既然妈妈不让自己见爸爸,那么她就不见,哪怕小雨在校门口一眼就认出了他”。
但孩子的潜意识中,也许会一直保留着对父亲的情感。她可能会表面亲近母亲,实际靠近父亲;或者发展出一些身心冲突的疾病;或者是对父亲充满了自责和遗憾,无法安宁。
她们的心里一直在流血,在呐喊,“为什么,非要在两个深爱的人之间,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最后,还有一种被吞没的窒息感。
被高度“控制”的女儿,自我边界通常是破碎的。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可是,如果连自由交朋友、谈恋爱,甚至自己选择发型的权利都没有,那怎能说自我边界完整呢?
她们的自我边界早就成了腐烂的树木,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真菌,溃烂,瘙痒,疼痛。她们的个人空间早已被极度挤压,这些年来,一直独自被关在密闭的空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却无奈感受着空气越来越稀薄。
终于她们受不了。唯一想要做的,就是逃离!逃离母亲,越远越好!
04最好的爱,是先学会爱自己
朋友格子说,《许愿》这个故事把她看哭了。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到底有多深,这个阴影到底有多大?如果我们不幸卷入这样的命运轮盘,难道真的就只能忍受这悲剧的底色吗?
我想,还是有机会改变的。
被控制的“女儿”们,第一步要做的,是去修复好自我边界。皮肤破损了,我们要去看皮肤科。自我边界破损了,我们要有意识地做一些“清创”和“修复”的工作。
“清创”,是把一些“陈年腐肉”给清除掉。
比如,你想要有一个自己的可以上锁的房间,想要和小黑做朋友,想要和小红谈恋爱,想要大学读文科,想要留在大城市工作……这些自我的需求可能一提出来,就会被家庭成员给否决掉。有些甚至还没提出来,就被自己否决。这里面,就是“陈年腐肉”在起作用。
可怜的哭泣的母亲,给我做饭的母亲,生命中只有我的母亲,给了我生命的母亲……这些形象叠加在一起制造的内疚感的杀伤力,可能足以让你把本来理所当然的自我需求,鉴定成——抛弃、背叛母亲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但是,我们要涵容住这份内疚感,坚定地守住自己的边界,做好“修复”。
“如果一个人没有为自己做过选择,那么他就不曾真的存在过。”这份生而为人的选择权,是老天赐予每个人的宝贵礼物。如果是心理健康的父母,是可以很从容地让孩子享受这份礼物的。
所以,如果你没有办法拥有这份礼物,如果做你自己,为自己而活让你感到内疚,感到伤害了别人,那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被当作了父母宣泄情绪的“工具”、情感补给的“药丸”或是其它。
而我们真正的自己呢?他可能像一个游魂野鬼,无法在原生家庭中得到真正的归属,无法被当作一个孩子好好地爱,只能四处飘零。
小雨在独白的最后对母亲说, “你对我最大的爱,是爱你自己”。深以为然。
如果我们的母亲能够多爱自己一点,那么她们也许能够把注意力从对丈夫的愤怒,对女儿的控制里收回一些给自己,让自己更健康,更美丽,更有钱,过更好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母亲能够多爱自己一点,也许她们能够在与丈夫吵架后好好沟通,在离婚后好好放过自己,在身边出现其他对自己好的男人时,重新开始一段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的母亲能够多爱自己一点,那么她也许能够意识到自己对女儿除了爱,还有恨。恨养育女儿要付出的辛苦,劳累,心血……然后借助这份恨,离女儿远一点,那么两个人也许都能找到更舒服的位置。
愿我们都能好好爱自己。
作者,无限延伸的三角,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研究生、新西兰间隔年实践者,曾写下《打工旅行与心理学》。本文转载于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