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
说到岳麓书院,你会想到什么?
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文脉 ,是“实事求是”的学风,还是历史天空中的闪耀群星……
作为中国办学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岳麓书院的千年历史,既是一部灿若星辰的人才培养史,也是一部弦歌不绝的文化传承史。
新时代下,岳麓书院有怎样的时代价值和全新使命?当我们谈起岳麓书院,我们谈的是什么?
1 对 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这副对联,几乎就是岳麓书院的符号。
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王再 摄
从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到湘军首领曾国藩、左宗棠;从“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到革命先辈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岳麓书院“以天下为己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经邦济世之材。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麓书院时,对这幅对联有全新的精准解读:于斯为盛这个“斯”,是指的这个时代。明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是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你们这个年纪正当其时。
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于斯为盛”就是时代召唤。
2 立 德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1903年成立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完成从古代书院到近代学堂,再到现代大学的转型发展。弦歌不绝,文脉相传。
如果真要读懂这座千年书院的灵魂,有一把钥匙藏在讲堂左侧墙上一块小小的刻碑——《岳麓书院学规》里。
108字的学规,安静地镶嵌在镜框里,不言不语。这套公元1748年制定的岳麓书院的学生守则,已有272岁高龄。总共18条,每条6个字,简洁全面,通俗易懂。
岳麓书院。湖南日报记者 辜鹏博 摄
学规的制定者,是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学规中,“时常省问父母”讲的是孝道,“疑误定要力争”谈的是为学。108字的学规流传至今,正因为传承着属于人类永恒的历史,是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底气。
读懂岳麓书院的另外一把“钥匙”,是讲堂里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
1917年至1919年,毛泽东同志曾两度寓居于岳麓书院的半步斋,在这里面对“实事求是”匾额,对这个古老命题有所思考。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求是”成为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无论是朱熹先生所书的“忠孝廉节”,还是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留下的“整齐严肃”,无论是“学达性天”的期望,还是“实事求是”的要求,这些概念,仍然深刻地切中当代中国的脉搏。“经世致用”的求索、“传道济民”的理想,更与渴望复兴的精神诉求一脉相通。
从岳麓书院校训到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再到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岳麓书院”简简单单四个大字,承载着一条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之脉。
3 树 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指出:“作为湖南大学前身的岳麓书院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
岳麓书院仍是湖南大学的一个学院,承担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的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多个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通讯员 吴翰 摄影报道
这座古老的书院,如何能在不同的时代,培育出为民族复兴贡献卓著的栋梁之材?
可以从《岳麓书院记》中找到答案:“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不是为培养科举获取功名利禄和会写文章的人,而是成就传道济民之才。换言之,书院培养的学生,不在于能当多大的官,而是要关怀社会的,要心怀天下的。
实事求是以谋之,经世致用以成之,才有宋代的“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才有清代的“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才有今天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湖南大学。
这是岳麓书院留给湖湘大地的精神财富,也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精魂,必将转化为新时代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如果将视野扩大至中国现存的所有书院,几乎很难找到一所像岳麓书院这样,依然承担着教学功能的书院。
更难得的是,在这里,一名本科生,有五位导师全过程全方位陪伴成长。
现代教育有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师生关系淡薄、流水线式培养的三大痛点。
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尊重学生禀赋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和道德品行培养,密切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渗透到学生为学为人的方方面面。这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多少有所缺失。
基于这些思考,岳麓书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将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之中。
相比于过去,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面临更多机会、更大空间,也遇到了很多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
长时间的相处,让师生建立了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关系。导师们一个不经意间的问候、一句温情满满的关心、一次雪中送炭的帮助,可能成为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
岳麓书院里的燃灯者、举火者,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其所提供的光亮,足以照耀前程、照亮未来。
“传道济民”的风骨,辅之以教育方式的探索,让新一代湖湘学子从岳麓山下走来,在科技攻关、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一线,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跃动着他们奋力拼搏的身影。
4 会 讲
此“会讲”不是指一般的能说会道,而是要从闻名古今的“朱张会讲”说起。
岳麓书院,自古就有各路“顶级网红”般的先贤大儒前来“打卡”,朱熹和张栻更创下“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盛景,被后人传为佳话。
“朱张会讲”,引导着岳麓书院的学术发展和文化交流。如何继承这种辩论讲学的传统,重现学术交流的盛况,是实现岳麓书院当代复兴的重要方面。
岳麓书院讲堂悬挂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会讲这样的“名场面”,如今可以通过网络直播传遍全球。岳麓书院讲坛注重学术性和高端性,邀访教授(学者)讲座注重新颖性和专业性,专题学术座谈会注重前沿性与互动性,每一次的“论”和“讲”,仍是“朱张会讲”精神的继承,体现开放包容的襟怀。
从这个意义上讲,千古常新的岳麓书院从来就不只是教育机构,更是文化汇聚与学术传播之地,兼收并蓄、求同存异,赋予教育者、受教育者充分发展、多元施展的空间,彰显中国智慧,促进文化交流。
穿越历史烟云,今天的岳麓书院,正续写“惟楚有材”的辉煌胜景。
5 一座千年书院的诞生
监制/任帅
主编/黎晶
编辑/汤雅雯 谢凌弘一(实习)
来源/湘伴 这里是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