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
毛泽东和同学们是怎么“穷游”的
“泽东”火力全开的爆款文章说了啥
赵家楼的第一把火是湖南伢子放的
“中国共产党”的名字最早由湖南伢子提出
……
来来来,跟着get这些你意想不到的知识点吧~
穷游
穷游是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旅游玩法,花钱少、风景好。
其实,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也曾邀请同学一道,数次“穷游”潇湘,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社会“无字之书”。
湖南第一师范旧址 。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1917年暑期,在一师读书的毛泽东邀了在楚怡小学教书的学长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们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公里,游历了5个县,做了贴近民生的社会考察。
后来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回忆:“一个名叫萧瑜(萧子升)的学生和我做伴,我们走过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们既给我们吃的,又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我们都受到很友善的欢迎和款待。”
1918年夏天,毛泽东、蔡和森从岳麓山下刘家台子出发,沿洞庭湖东南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期间全靠替人写横幅对联、信件,种菜弄庄稼换得食宿。实在没有地方睡,他们就露宿野外。他们经常和农民促膝交谈,了解民情,宣传新思想。
毛泽东和同学们的“穷游”,实际上是他们最早的社会调查。通过游学,了解了当下中国的民情习俗和社会状况,为他们日后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爆款
如何写出“爆款”?这真是一个令人挠头的问题。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湘江评论》和主编毛泽东,已经给出了答案——内容和方式要接地气,通俗易懂,贴近民心,才能聚人气,为大众所接受和喜欢。
比如:“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这是1919年,署名“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用现在的话说,《湘江评论》就是那个时代的时政头部IP。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
一个世纪前的呐喊,穿透历史,划破星空,且今天依旧让人心潮澎湃,想不爆款都难!
众筹
说到众筹,是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合伙模式。花不多的钱,圆自己一个梦,“折腾”出汽车、家具、咖啡店、健身房……其实,一百年前,青年毛泽东也搞了个众筹。
长沙文化书社是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湖南早期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成立之初,毛泽东等发起人虽囊中羞涩,但颇有人缘。
1920年8月,长沙文化书社在开福区潮宗街56号开办。
书社初办时十分困难,仅有借来的20元作日常开支,书社的“员工”只有生活费,没有工资。后来,毛泽东等发起人决定众筹,发动大家来入股,半年时间共收到股金690多元,其中当时的长沙县知事姜济寰投股300多元,长沙总商会会长左学谦投股200元,另外还有易培基、仇鳌、朱矫等,这些名字当时都是响当当的。
易培基是谭延闿的省长公署秘书长,兼任省教育厅长兼一师校长。他不仅是毛泽东在一师的国文老师,还是毛泽东“驱张”赴京请愿的“同行者”,更是毛泽东的赏识者。
有这些有名、有位的人参与,形成“统一战线”,文化书社也就披上了合理合法的“马甲”。
一把火
匡互生,邵阳伢子。邵阳民风彪悍尚武,匡互生少时练就了一身武术。
1919年“五四”当天,北京13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游行示威,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其中,匡互生所在的北京高师队伍,最先到达天安门广场。
游行队伍在天安门受阻,回到曹汝霖个人官邸赵家楼,发现有约一连的警察在守卫。这时,匡互生发现曹宅有个窗户,他利用一身功夫,在同学们的帮托下,一拳砸开窗子,跃身而下。一名警察冲过来将他抱住,被匡踣击于地。然后,匡互生奋力拔开大门杠,大门一开,外边同学就在警察的刺刀下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
后来很多人回忆,正是匡互生点燃了火烧赵家楼的第一把火。有的还绘声绘色地记述匡互生放火时被担任游行大会主席的段锡朋阻止,段锡朋说:“我负不了责任。”匡互生毅然回答:“谁要你负责任!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
这天,军警捕去32名学生,匡互生不在其中。他本来准备去自首,后经同学劝阻而罢。之后,匡互生继续投身于这场爱国运动中。
……
看了以上四个小故事,知道湖南的中国共产党人有多“潮”了吧!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汤雅雯 谢凌弘一(实习)
来源/湘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