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如今“在水一方”的意境是否仅停留在诗中、歌中和青春的回忆中?随着城市发展和农业开垦,世界上的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发布报告,1970年至2015年短短45年间,全球35%的湿地已经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沙尘暴、海啸、酸雨等更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系统。
湿地是稳定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今年的主题“湿地与水”旨在强调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水质的重要贡献,突出水和湿地之间“同生命、互相依”的关系,鼓励公众共同行动,为保护修复湿地作出努力。
那说到这儿,到底什么是湿地,湿地有什么作用,作为湿地大省的湖南又有哪些湿地资源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1
什么是湿地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湿地。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海洋被称为"地球之心"。
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这是航拍的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景色(2015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吕天然摄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2
湿地的作用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不仅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也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
白鹭与红树林
湿地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以泥炭地为例,仅覆盖约全球陆地面积的3%,却储存了约30%的陆地碳,是全球森林碳储量的两倍;沿海湿地红树林存储的碳是热带雨林的50倍,海草吸收碳的速度是热带雨林的35倍,可以说湿地是最高效的生态系统。湿地还具备强大的蓄水、净化水质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因此有健康的湿地,才有健康的生态。同时湿地又向人类提供大量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
3
湖南湿地及保护现状
湖南省河流水网发达、湖泊及库塘众多,全省湿地总面积101.97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1%。其中:河流湿地39.84万公顷,湖泊湿地38.58万公顷,沼泽湿地2.93万公顷,人工湿地20.62万公顷。
东洞庭湖国家湿地公园
全省共有491种湿地高等植物,隶属于95科278属。湘南湘西等区域的山地沼泽中蕴藏着大量的珍稀濒危湿地植物,如中华水韭、莼菜等。全省湿地脊椎动物639种,隶属于5纲39目110科317属。全省具有湿地动物资源丰富,群落结构南北混杂、季相变化大、空间分布不均衡,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比例高等特点。全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珍稀濒危物种有麋鹿、中华秋沙鸭、鸳鸯、江豚等。
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
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立了3处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18处省重要湿地、45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8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全省湿地保护面积达72.27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5.77%,重要湿地生境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纳入了保护范围。湿地公园已经成为湖南省湿地保护的重要平台和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重要抓手。
湖南永州双牌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
湖南泸溪武水国家湿地公园
湖南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最典型的大型吞吐性通江湖泊,在蓄水防洪、维系国家粮食安全、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提供珍稀物种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生态的安全和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1月15日在湖南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古湖湿地拍摄的天鹅。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据了解,今年的环洞庭湖区隆冬时节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日前结束,监测到越冬水鸟7目12科53种28.8万余只,比去年同期增加4.1万余只,增长16.6%。这是洞庭湖越冬水鸟自有同步调查记录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次,也意味着洞庭湖越冬水鸟数量连续4年保持增长。
1月15日,在湖南岳阳市君山区濠河,几只反嘴鹬在河中觅食。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近年来,洞庭湖区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包括实施十年禁渔等一系列措施,洞庭湖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
“修复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候鸟的栖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越冬水鸟连续4年保持增长。”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姚毅说:“越来越多的候鸟喜欢来洞庭湖越冬,现在可以说,洞庭湖又成了‘候鸟天堂’。”
美丽湿地
生态画卷
自然之声
让我们悉心聆听
绿水青山
由我们一起守护!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丁维理(实习)
参考来源/新华网 中国新闻网 新湖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