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耀中华丨陈景熹、廖昌永、陈建斌、王铮亮同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潮流   2021-05-31 18:26:50  

编者按

湖南国际频道推出“百年耀中华,世界潮我看”特别企划,以“歌、景、诗”等形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记忆立体联动,围绕“时空对唱”“时空追寻”“时空诵读”三大板块开展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实践。以红色经典,颂百年风华,湖南国际频道“百年耀中华”专栏将精选耳熟能详的代表性红歌制成MV,通过“黑科技”剪辑手法实现新老“同台”同唱同一首歌,呈现跨越百年的时空对唱。

49%

《铁道游击队》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

《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芦芒、何彬作词,吕其明作曲,陈景熹领唱。每当听到这首歌,人们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电影《铁道游击队》里游击队员小坡弹着土琵琶,高声歌唱的画面。

▲ 《铁道游击队》剧照

《铁道游击队》是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刘知侠的同名小说拍摄的战争片。该片取材于抗战时期鲁南铁路沿线发生的真人真事,主要人物都有原型,所有战斗故事也都确有其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临城枣庄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带领下,活跃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

该片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影片,情节曲折惊险,险象环生,紧扣观众心弦,同时也有相当强的抒情性,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铁道游击队》剧照

优美的旋律,紧张的节奏,听着这首明快的歌曲,不能不提到曲作者吕其明。1956年,26岁的吕其明接受了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的任务,正是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给了吕其明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一直都在山东,所以对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非常喜欢,被里面铁道游击队员的那种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深深打动。”吕其明介绍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为这部影片作曲的时候,他给导演提建议:影片是一部惊险片,从头到尾都非常紧张,但是感觉到对游击队员们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篇幅很少,是不是可以增加一首歌曲?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导演的赞同。吕其明旋即请上海诗人芦芒、何彬两位创作了歌词。

“当时,不少游击队员半军半民,在考虑这首歌的时候,我首先想到,这些游击队员的口中,唱不出那种洋腔洋调的东西,应该是非常淳朴的,带有山东民间音乐风格的曲调。”吕其明说,在写作中,脑海里浮现出过去他见过的身穿便衣,扎着子弹带,手拿套筒枪或大刀的游击队员的形象,遂采用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调式落音、音调,创作了这首具有浓郁山东地方风格的通俗、淳朴的歌曲,展示了游击队员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乐谱

从“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抒情慢板,跳进到“爬上飞快的火车”的铿锵快板,使人油然而生“何意绕指柔,化为百炼钢”之赞叹,表现出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以及他们对人民的胜利就要到来的坚强信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随着电影的上映,这首优美的歌曲马上传唱开来,并且几十年来经久不衰。

▲ 作曲家吕其明

吕其明说,“只有扎根民族土壤的作品才有艺术的生命力,我想,《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60多年没有被人们忘记,最主要的原因在这个地方。”

▲ 1958年《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片

影片中《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一首领唱、合唱曲,影片的演职员字幕中并没有出现演唱者的名字。这首歌的合唱是上海合唱团,领唱是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陈景熹。不过陈景熹录这首歌时还不是专业演员。

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作完成后,演唱人选一直悬而未决。眼看着电影即将关机,但主题曲还停留在纸上,导演赵明心急如焚。一天,赵明突然想起上海市歌剧院歌剧团和上海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的演员,就请来一群演员进录音棚试音。在这群演员中就有陈景熹,在反复试唱时,陈景熹那舒缓、抒情、明亮的歌声很快征服了众人,成了领唱者。陈景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初出茅庐的演唱,成了他一次美丽的亮相。

▲ 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陈景熹

一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铁道游击队的抗日英雄事迹名扬四海,流传至今。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了解微山湖,也是从“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开始的。

歌唱家廖昌永回忆往事时感慨地说:“《铁道游击队》是陪伴着我们一起长大的,我们小时候没有铁皮车可以爬,我们经常把乡下那拖拉机当成火车爬,一直特别受这个电影的影响,这个歌是我们从小唱到大的,对这首歌是非常有感情的。”

廖昌永、陈建斌、王铮亮跨界“同台”,献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致敬革命岁月。尽管他们用的是不同的唱法,但勾起的却是相同的记忆和共鸣,汇成一曲动人的歌谣。

这首歌曲诞生至今已六十多个春秋,但依然广为传唱。微山县词作家李孔章说,该歌曲之所以能传唱至今,首先是体裁好,词曲作者写得好;其次,描写的抗战形式独特,是在铁路上,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抗战精神、民族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在人们心中,特别是湖区人民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和特别的情愫,给歌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历久弥新,久唱不衰!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视频/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百年 中华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