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南国际频道推出“百年耀中华,世界潮我看”特别企划,以“歌、景、诗”等形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记忆立体联动,围绕“时空对唱”“时空追寻”“时空诵读”三大板块开展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实践。以红色经典,颂百年风华,湖南国际频道“百年耀中华”专栏将精选耳熟能详的代表性红歌制成MV,通过“黑科技”剪辑手法实现新老“同台”同唱同一首歌,呈现跨越百年的时空对唱。
88%
《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被人们传唱了60多年的歌曲《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和非生产人员的大量增加,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物质困难。
在这种形势下,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当然,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更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我们的回答是四个字—自己动手。”为此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迅速开展起来。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积极响应号召,于1940年底进驻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上百里的南泥湾,开荒屯田,生产自救。
▲ 南泥湾开荒
他们自制生产工具,开荒种地,挖窑洞,盖房子……在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艰苦奋斗中,南泥湾彻底变了模样。至1943年秋,“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第三五九旅,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公粮约万石,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南泥湾屯垦的胜利,是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第三五九旅以开发南泥湾的优异成绩,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其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军队生产的自给自足,不但改善了部队的生活,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密切了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加强了部队建设,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
▲ 南泥湾自给自足的八路军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
它的歌词简洁质朴,充满了欢快的氛围和积极的情绪;它的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反映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军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 。
▲ 《南泥湾》简谱
后来,随着《挑花篮》在陕甘宁边区的巡回演出,特别是由郭兰英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之后,《南泥湾》这首歌迅速在边区走红,并传遍全国。
▲ 郭兰英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南泥湾》(资料照片)。
郭兰英,十七岁因出演歌剧《白毛女》而闻名的她,在1956年将一曲《我的祖国》传遍全中国,后来又把《南泥湾》《人说山西好风光》等民歌演绎成经典。她塑造的喜儿、小芹、胡兰子等光辉夺目的舞台艺术形象,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杰出代表人物。
郭兰英嗓音甜美而具有磁性,她的歌声把《南泥湾》的故事娓娓道来,将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表达得淋漓尽致。
▲ 女高音歌唱家、晋剧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民族声乐教育家、最美奋斗者、“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郭兰英
这首流传广泛的歌曲现在已经有多个版本,被许多歌手所翻唱。孙楠重温经典,一曲《南泥湾》高亢激昂,歌声嘹亮有力,振奋人心!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南泥湾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应传承发扬南泥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视频/夏静婷
编辑/李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