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无数人的收入或资产受到损失,新闻上也说不少资本大佬损失惨重,但你以为你与富人之间的差距在疫情之下缩小了吗?近期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金服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今年一季度《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干货不少,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财富分化:受伤的总是穷人
资产需要规模化,没有规模化的投资理财,谈不上任何风险防御。
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超过50%金融资产或年收入5万及以下的家庭财富减少。而19%金融资产300万以上或32.4%年收入100万以上的家庭,财富反而增加。
穷人的收入更多的来自于单一化的主动收入,比如工资。而富人不但收入多元化,且多数来自于被动收入,比如分红、投资收益等。
在疫情下,前者所受的影响比后者要大得多。因为大家都不消费了,把钱存起来或者投资,财富管理机构或银行就有了更多的钱来投资富人的项目,为其创造更多的利润。
而这一趋势同样体现在另一样资产上:房产。
报告数据显示,相比上季度,今年一季度有12.8%金融资产300万以上或25.1%年收入100万以上的家庭,其房产价值增加很多。
我在此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湾区、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高房价依然有强大的需求支撑,而这些高价值房产的买家也正是这些高收入家庭。反观其他城市,不少地方房企已经开始“以价换量”了,甚至包括离粤港澳大湾区不远的粤西北地市。
这两大趋势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疫情下,低收入水平家庭面临着收入缩水、金融资产缩水、财富增量缩水等多重困境。
疫情对中国家庭财富有何影响?
1、实体经济对未来比较乐观
数据显示,相比非工商业,工商业家庭预期未来3个月家庭财富预期更加乐观。
由于近期的降准和LPR的走低,市场释放了不少流动性,但释放的流动性有多少能传导到实体经济,还很难说。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房贷利率、贷款等融资成本大趋势是走低,这对于实体经济无疑是利好的。
2、保险资产配置比例增加
根据CHFS数据显示,2019年家庭购买商业人寿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保险比例增加到10.8%。疫情影响之下,家庭的保险购买意识有可能再度加强。
就商业人身保险而言,可以分为寿险、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等多种险种,但形式无外乎两种:消费型与返还型。
简单说,消费型保险就是你需要定期缴纳保费,如果没发生风险,保险责任结束,钱就“消费”了,没有任何返还。而返还型保险则是定期缴纳保费,如果没发生风险,保险责任结束,钱会按一定的约定予以退还,相当于消费型保险+储蓄。
显然对于疫情之下的家庭来说,更倾向于接受后者,而保险代理人也一直是主推返还型保险,纯消费型保险多少会觉得“划不来”,相比之下保障+储蓄的返还型保险更适合。不过,一些返还型保险在保障范围和赔付金额方面,不如消费型保险,这点需要注意。
3、富人家庭风险偏好提高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资产价格普跌之下,手有更多余粮的富人更愿意尝试较高风险类投资。
数据显示,从趋势上看,金融资产在100万以上的家庭,股票/基金类资产配置意愿最高。但高资产家庭风险偏好上升并不是说他们没有避险意识,而是反映出他们有更强的风险防御能力。多元化资产配置和收入来源,注定比单一、集中的收入来源更能抗风险。
4、穷人家庭难获得贷款
图中可以看出,本季度,消费贷、经营贷需求减少或者不变的家庭,贷款获取难易指数(指数越大代表相对更容易获得贷款)越高,越容易获得贷款;相比之下那些“等米下锅”的家庭,反而难以获得贷款。
这和当前国内企业信贷现状是一样的,国企资金充足,没地方花;民企创新力强,稳下就业江山,但贷不到钱用。
这显然是信贷市场的一种错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加大信贷供给,打通流动性传导机制才是最重要。
5、线上消费和线上投资认可度更高
其实这几年网购的消费金额和意愿都是逐年增加的,但线上投资、医疗、教育等并不高。
线上投资,怕跑路;线上医疗教育,不了解资质,怕不靠谱。最近,号称有金蝶背书的随手记网贷都退出了,让人们对线上投资又蒙了一层阴影。
不过网贷出问题不代表所有,比如银行的线上纸黄金、固收理财、基金公司的宝宝类理财等都比较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普通家庭。根据CHFS数据,年轻家庭中持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比例也从2015年的15.1%,增加到2019年的23.2%;参与线上投资的家庭比例增至2019年的11.3%。
给普通家庭的一些启示
1、还是那句老话,在集中一定资金规模的前提下,多配置一些资产。记住,是需要资产规模到一定量级时,如果是小资金量,多元化配置分散风险的同时,更多的是分散收益。
但是多元化配置并不意味着到处投,比如基金,一个组合里大约3-5只基即可,大类资产3-5种足矣。
2、接受新型投资理财方式,比如合法合规的P2P、股权、纸贵金属或大宗商品系列等。少量地持有较高风险资产可以起到增强收益的作用,同时也不侵蚀风险防御能力。
不过由于近期的中行纸原油和随手记事件,普通家庭对于这类投资还是谨慎为好。
(今年1-2月家庭消费和投资行为预期指数)
3、重视保险配置,无论是国家的社保还是商业保险。“险”到用时方恨少,合适的家庭可以多注意一下适合自己身边的重疾险和意外险,有条件的还可以了解财产险等。
4、疫情过后,我并不希望看到普通家庭报复性消费,而是提高风险意识。
根据央行披露的最新金融数据,今年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比去年增长6.6%,相当于平均每天有700亿存款涌向银行。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90.6%的家庭会维持当前或增加储蓄。
这说明人们抗风险意识提高了,除了购房、餐饮等刚需可能会出现需求集中释放外,其他行业不太可能出现报复性消费,个人也不建议。
结语
无论是增加收入,还是提振消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应该增加收入来源,顺应消费线上化;对于监管层来说,短期可利用财政补贴或消费券提振,长期更应该加大普惠金融建设力度,为居民和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