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央行也来凑“热闹”。
7月1日上午7点45分,央行宣布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25个基点,再贴现利率下调25个基点。
同时,央行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50个基点。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再贷款与再贴现这两个金融术语。
再贷款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央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是银根松动的标志;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已经贴现,但是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可以凭借该票据向央行再次贷款。
央行下调这两项利率25个基点,同时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50个基点,都是呵护市场的表现。
需要呵护的市场,一定是已经“受伤”的市场。
大家可能认为,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很受伤,全球经济很受伤。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全面。
其实,自2015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一直处于起起伏伏的过程中。
2015年,迎来了美元的加息潮,中国经济同样受到影响。
2015年,自“811汇改”之后,中国资金对外流动的大门稍许打开,面对资金外流的窘境,中国开始加大国内流动性的投放,这也间接促成了中国股市的“水牛”。
2015年之后,中国开始逐渐收紧货币流动性,改“全面放水”为“精准放水”。
时至2020年,中国仍未改变精准放水的传统,此次定向降息的方向非常明显,针对的是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以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方向,而非全面的放水。
这种放水方式要比全面放水更好。
毕竟,2020年以来,农民与中小企业的问题,金融安全的问题是中国要处理的核心问题。纵观整个全球经济发展史。
在全球经济低迷时期,民生问题与小企业问题是要处理的核心问题,金融改革所出现的金融企业破产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当然,精准降息并非没有缺点,在经济低迷情形之下,精准降息的效率问题仍难以解决。
首先,央行给予商业银行足够的流动性,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担心自己的坏账率,不敢放贷,使得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套利,这也使得央行不得不被动缩表。
其次,央行给予中小企业的利率优惠,由于资金走向模糊,也会使这些资金进入股市或楼市,而没有真正用于扶持弱小企业的过程中。
当然,这些问题是全球性难题,并非只是中国自身的问题。
我们从货币的本质来看,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合约。这种合伙可以是人为制定的,或者是市场形成的,应该具备交易的属性,这就要求币值的相对稳定。
同时,货币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资产、资产,是市场要素的一部分。
作为资产或资本,就会出现贬值或升值的预期,这就跟货币作为一种合约,所要求的价格稳定性相悖。
这也可以称为是货币的悖论。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已经从前期的产品过剩危机、金融危机,转向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这都跟货币的二元悖论相关。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要争取使自身的货币政策发挥其积极的一方面。
而在前期,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是太明显。这也促成深圳这样的城市房价大涨,这中间就有资金违规进入楼市的问题。
这种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市场的同时发力,使得资金能够真正进入该去的地方,也就是国家所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
央行此次定向降息,就是为半年的货币宽松保驾护航,尽量保证货币流动性的宽松,毕竟在上半年,货币的消耗量比较大,这叫做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