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储蓄时代要结束了?

财经   2020-12-25 10:24:38  

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

12月22日,证监会强调:

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增强财富管理功能,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助力扩大内需。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健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增强投资者信心。

上面两段话最大的亮点是提到了“储蓄”。特别是证监会明确强调“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在我的观察中,这极为罕见。

当前我国投资市场的特点是居民投资在无风险资产的比重较高,比如银行存款、银行保本理财等。但在风险金融资产的比重较低,比如股票、基金等。

据央行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

1、 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59.1%。和美国相比,我国居民家庭住房资产比重偏高,高于美国居民家庭28.5个百分点。
2、受调查家庭中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率为99.6%,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率为59.6%,户均50.1万元。户均持有无风险金融资产35.0万元,占总金融资产的比达到53.9%,高于风险金融资产。

另有公开数据显示:

截至9月底,全国居民存款总量达到82万亿元以上,另外还有规模数十万亿的银行理财。

我们居民在银行存款等无风险资产持有率较高的原因:

1、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利率较发达国家高得多。比如在2008年10月,国内一年期存款利率就高达4.14%。存款利率是居民储蓄的收益,利率越高,当然越容易吸收存款。

2、居民医疗、养老、教育的需要。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留着一份存款,就留着一份安心。

3、股市不给力,大涨大跌,个人投资者亏损率高。

4、金融意识偏弱,金融知识普及度低。总以为钱在银行里钱生钱,稳赚不赔。

居民储蓄率高影响是容易抬升社会的整体负债率,我们在银行存款,相当于把钱借钱银行,银行再把我们的钱拿去贷款,相当于银行又借给企业或个人,两层借款增加了金融机构与社会负债率。

另一个是高储蓄率会对消费带来一定的抑制。对一个国家来说,高储蓄率是好的,但过高的储蓄率会让大家形成“只存钱,不花钱”的习惯。

证监会提出“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增强财富管理功能”,把资本市场提到了财富管理的角色。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A股需要建设一个投资市场,而不是投机市场。

增强财富管理功能我认为首先要让A股有赚钱效应,不能大涨大跌,上个月还是牛市,这个月就变成了熊市。

如果要让A股有赚钱效应,就得让A股有增量资金,特别是稳定的增量资金(机构资金)。

有些事情似乎已经在做了。

比如机构层面,养老金入市、保险资金入市、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开股票账户等。

而在居民层面则是,存款利率不断在走低,比如2008年时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4.14%,而现在只有1.5%。存款利率降低会让居民资金从储蓄存款里溢出。但溢出的资金可能只有极少部分流入股市,更多的则是去货币基金以及楼市。

最近三年,随着监管的加强,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在降低,有的时候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影响是居民资金进入货币基金的速度明显放缓,货币资金对于储蓄资金分流的作用力在降低,当然货币基金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储蓄“了。

但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房地产,虽然有限购、限贷、限售等,炒房资金难以进入。但只要房价还在上涨,买房就容易被视为“稳赚不赔”的投资,资金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楼市。

所以如果“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最关键是要控制房价上涨的速度,让楼市逐渐降温。居民之所以热衷储蓄、不热衷消费就与房价上涨息息相关。房价上涨会让房租、地租上升,进而带动其他成本,给居民生活带来压力,这时他们会积极储蓄,以备生活所需(教育、医疗等)。

其次,“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需要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体系都由三大支柱构成,一是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社保),二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三是商业养老保险。

第一种情况大家都知道了,第二种是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对应养老金账户,供今后养老。第三是去保险公司交养老保险。

我国的情况是,第一支柱很强大,但第二、第三支柱很弱。我之前就说过,住房公积金可以作为第二支柱的补充,但需要完善公积金制度。对于第三支柱,一是要提升保险公司的质量,让居民买得放心。二是培养居民的商业养老意识。

最后,需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我们普通人在股市之所以容易亏钱,就是因为没有机构的信息、资金、专业等优势。普通人如果想在股市赚钱,要么把钱交给机构,要么自己当机构。

当机构信誉度越来越高,专业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我们把钱交给他们打理,才更安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结束 银行 时代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