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陷入量化宽松的泥潭中,中国则已悄悄收紧货币,未雨绸缪

财经   2021-05-14 10:21:13  

5月12日,央行公布4月份的金融数据,结果出人意料。

4月份,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226.21万亿元,同比增长8.1%,显著低于3月份的9.40%,也远低于预期的9.2%,是2019年3月份以来最低的一次。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低于去年2020年4月份12%的水平。也就是说现在的货币增速已经回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了。

评价一个经济体资金是不是收紧,主要有两个观察,一个是货币的速度是不是在收缩,另一个是利率是否在上升(钱变贵)。

目前来看,货币的增速确实已经放慢了,M2不仅破位10%,而且还降到了8.1%的历史底部。

M2增速之所以被视为货币增速,那是因为它代表着社会上现金、居民及企业存款的增速。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基本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疫情时货币政策较宽松)。之所以说是基本,而不是完全,那就是因为利率并没有出现上调,今年内或许也不会上调。

为什么M2增速显著下降呢?

这要从全球的大环境说起。疫情之后,全球普遍实施货币宽松(增发货币+低利率),2021 年一季度末,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分别较 2019 年末扩张 85%、60%、25%。中国虽然也有“放水”,但“放水”的量远没美欧日等经济体大。

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并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这为中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提供可能。所以从2020年7月份开始广义货币M2增速是在波动中走低。也就是说在主要经济中,中国是第一个同时实现经济和货币回归常态化的经济体,即经济回到中高速增长,货币回到不松不紧的轨道上。

进入2021年,在疫情普及的作用下,发达经济体经济虽然经济得到缓慢恢复。但是金融市场处于在量化宽松、大水漫灌的泥潭中难以走出。这对我国的影响是:

1、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大。

2021 年 4月末,WTI 原油期货价格、LME 铜期货价格和 CRB 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分别同比 上涨 187%、89%和 51%。

结果国内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到了6.8%的高位,据悉,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关联度较高的石油、钢材、有色等生产资料合计上拉PPI同比涨幅约2.13%。

今年剩下的几个月,PPI大概率还会上升,这或多或少都会传导到CPI上,导致物价上涨。

此时收紧货币,就是为了对冲国外量化宽松带来的全球货币泛滥。今年欧美的量化宽松并没有导致国内的CPI大涨,除了猪周期之外,那是因为资金主要进入楼市、大宗商品。

楼市太火,居民负债率上升,生活负担加重,生育欲望降低,所以M2增速必须要下降。

2、提前防范资格价格泡沫风险。

5月11日,央行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分析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时,提出3个关注点:

A、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分化加大和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B、主要经济体超宽松宏观政策的后续影响和货币政策转向的风险需密切关注。

C、全球通胀水平可能继续升温。

当下,全球股市最害怕的一件事莫过于美联储可能的加息。

周三晚间,美国劳工部公布4月份物价数据,美国4月CPI同比增长4.2%(预期3.6%),创下逾12年最快增速。结果道指大跌近700点。主要是市场担心通胀上升得太快,美联储会提前加息。

其实,对于加息,美国高级官员的态度还是蛮积极的,只是迫于担心股市暴跌而不敢公开化。

前几天,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的一句话差点让美股崩盘。她说:

受大规模财政支出影响, 未来某个时候可能需要提高利率水平以防经济过热。

这个很明显的加息态度让美股感到害怕,随即大跌应对,后来耶伦不得不改口。

总之,美联储加息是迟早的事,最快可能在明年初。如果美联储加息,美股必然动荡。对中国股市、汇市、货币政策带来显著的影响。

中国此时收紧货币就是防患于未然。最近几个月,A股一直在调整,这是M2增速下降的结果。也就是说A股已经在消化宽松政策退出后的利空。但是美股至今未尝到量化宽松、加息带来的苦头。若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开始加息对美股带来的波动将是剧烈的。考虑到A股已经提前调整了,到那时对A股的影响将小得多。

未来几个月,M2增速应该还有下降的空间,但空间在缩小。短期内A股还将会继续调整,上攻的空间不大,赚钱的效应也不强,大家要学会适应。

楼市也将迎来一波政策的冲击。最大的利空除了货币退潮外,学区房炒作、经营贷进入楼市等也将面临更大的整顿。今年房地产税还存在试点的可能。因此楼市今年将在政策消化期中度过,当下普通人买房,最好选择地段好一点的新房,对于那些价格明显倒挂的二手房,还是等一等,让子弹先飞一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