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新年后第一个交易日的前一天,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希望大家一定不要把股票割在地板上。
节后第一个交易日,股市场面果然十分血腥。将近3000只股票跌停,我也顺势在跌停板上加了二成仓位。
具体加仓哪一只股票?本人为了避嫌,不在文章中公布,我只是想通过给大家讲我的选股思路,来告知大家一些必须要懂的道理。
我选的这只票,目前专注于手机显示面板制造。而2020年LCD(液晶显示屏)、OLED(有机电激光显示)价格上涨是大概率事件。
为何这么说?
因为韩国三星、LG正在逐步关停LCD、OLED屏幕面板生产线,让出这部分市场份额,重心转向AMOLED(OLED的一种,是更先进的显示屏技术)。
韩国显示屏厂商为何要关闭部分生产线呢?
因为无利可图。
为何无利可图?
因为中国企业已经掌握手机显示屏的核心技术,正在利用其庞大的消费市场,把手机显示屏价格做成“白菜价”。
过去,中国手机厂商只有组装机器的命,手机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大部分把控在国外电子巨头手中。然而,随着国产手机品牌华为、小米、VIVO、OPPO的崛起,中国的手机供应链正在逐步建立。
做手机品牌的收益远大于手机零部件的收益,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对于中国经济帮助很大。这样的话,国家可以从中获得税收、企业获得利润,社会获得就业。
随着国产品牌的逐步做大,进一步刺激国内手机上游元器件供应商扩大产能,实现整个手机产业链的国产化。
我们知道,手机中最贵重的电子元器件为显示屏、处理器、内存、摄像头。在中国需要向国外进口的工业品中,第一位是半导体、第二位是汽车零部件,第三位就是显示屏。
2016年,中国电子产业经过多年卧薪尝胆,在智能手机显示面板市场占有率中,中国已经超越韩国、台湾、日本,跃居全球第一位。目前在这个行业中,中国的主要对手是韩国,日本与台湾已经被甩到身后。
当前,智能手机显示面板的情况是,液晶面板(LCD)未来将退出市场,下一代显示技术AMOLED将成为主流。
但是,虽然液晶面板在走下坡路,产品退出市场还是需要时间的。在未来10年内,国内还是有相当大市场需求的。
这就是我选择对这个票加仓的原因。
02
目前,中国公司正在迅速进行液晶面板“核心原材料”的国产化进程。液晶面板中的玻璃基板、偏光片、滤光片等,都在迅速国产化。
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其产业升级是全方位、无死角的。
在手机显示屏领域同样如此。目前,显示面板上游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在中国设有工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核心原材料的国产化之后,核心原材料的上游材料也会进一步国产化。
我们以偏光片为例。国产偏光片所占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一定也会带动其上游材料PVA和TAC膜的国产化需求。
不知大家从中看出窍门没有,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产业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逐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一般是从产业链下游开始做起,然后向上游进发,再往上游的上游进发……直到走进高端制造业“无人区”。
从地域上来看,全球产业转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产业转移路径基本遵循:美国—日本、欧盟—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国家。
战败之后的日本,借助美国转移生产线的契机,迅速发展起来。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转移本国落后产能到亚洲四小龙国家,而后产能持续转移到中国大陆以及印度、越南、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日本似乎实现了其在二战中希望达到的目标。自己站在产业的最高端,让20亿的东南亚人民在中低端为其创造财富。
然而,梦想最终没有照进现实。
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其已经不愿意按照既有雁阵队形前进,而更希望引领雁阵。这样的话,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的制造业市场份额开始逐步被蚕食。
我们以韩国为例:
韩国人口5000多万,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为全球第12大经济体。
2018年,韩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409亿美元,占GDP比重约为27.2%,仅次于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作为一个小国,能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不幸的是,韩国核心产业如造船、半导体、显示面板、汽车、智能手机、家电、化工等与中国重点发展产业高度重叠。在全球存量空间中,只要中国企业把握某项核心技术并投入生产,就意味着韩国将失去一大块市场。
03
当前的中国成为了这样一个国家: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却是全球唯一能够在各个产业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还是唯一能够挤压发达国家利润的超大型国家。
当然,对于中国这样的超大型国家来说,同样面临产业转移的难题。
如何把生产线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由中心城市向卫星城市转移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中国一直期望两种产业转移方案,一种是次优方案,一种是最优方案。
次优方案:(许多内地大城市都想)引进先进制造企业,实现先进产业转移。
现在,许多新兴产业分布的一线城市或准一线城市,它们不可能把自己的先进产业转移到其它地方,先进产业就是它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它们最多只会把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转移到其它城市。这样的话,后发城市只能跟着先发城市的脚步跑,很难形成超越。
最优方案:打造属于自己的领先产业。
只有引进先进产业,才能对本地区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对此,你如果没有清晰概念的话,想想阿里巴巴(电商以外的高端制造)对于杭州成为准一线城市的作用。当然,这是一条艰辛之路,需要考验地方政府官员的智慧与魄力。
关于次优方案的实现,我举两个例子:一个厂,一座城。
关于最优方案的实现,我举一个小镇的例子。
一个厂是京东方。
京东方是一家国企,以液晶面板研发为己任。为了攻克液晶面板技术,10年间国家一共砸了2000亿进去。说实话,在此期间,京东方管理层没少挨骂。
国家为何舍得花血本搞本土化显示面板?
前期液晶面板被外企垄断,成本仅仅几百元的显示器动辄讹我们几千块,你也拿它没有办法。所以,在京东方攻克液晶显示器技术之前,一台液晶电视就得1万元。
现在呢?
由于2018年第三季度,京东方在大尺寸面板上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3%,跃居全球第一,你去各大超市看看,液晶电视早就卖成了“白菜价”。
这就是国企的价值所在。名义上国家投入2000亿进去,国家花的也是老百姓的钱,但是最终帮老百姓省掉一大笔钱,这2000亿花的物超所值。
京东方总部在北京,却在成都、绵阳、合肥、武汉、重庆都有生产基地。由于这些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都非常大,对于当地就业的带动以及产业升级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座城是合肥。
合肥虽然是一座省会城市,但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而合肥市政府通过建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财政金融产品、鼓励引进先进工业项目、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优惠政策,连续十几年持之以恒引进家电制造业,取得很大成功。
到了2017年,合肥不仅拥有4家国外品牌还有12家国内名牌。它们分别为三洋、荣事达、欧力、海尔、美的、格力、TCL、长虹等。
至于最优方案,说实话例子很少,这种方案的实现也很难。
河南省虞城县稍岗镇,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却生产了全国85%,全球一半以上的钢卷尺。
我专门在淘宝上查了一下,一个5米长的钢卷尺,价格在2-5元之间,而这个钢卷尺的成本肯定在2块以内。
近期,中央与地方纷纷出台企业复工复产计划,许多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也相继出炉,总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
试想一下,如果各地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中,如果能够按照以上两种方案扶持一批新兴产业,对于整个中国的产业升级,帮助一定很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尽管制造业发达地区人力成本等各种成本在不断攀升,产业链向其他大城市转移的理想却难以实现。
这是为何?
产业转移需要苛刻的条件!
首先说一些最基本的条件:如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要低,有税收优惠,交通一定要便利,最好当地有丰富的资源,说实话全国能够满足这四点的城市一抓一大把。
但是,如果要求该地要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相关产业链,那就太难了。
韶钢镇为何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该地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在这样一个特色小镇中,企业不是以个体为单位的,而是以体系为单位的。
京东方为何愿意在重庆设立工厂。因为当地政府愿意给钱,并且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能够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我们中国先进制造主要集中在哪些城市?
其实,全球500强中的中国企业就已经给出答案了。只不过,我们需要在这些名单中进行筛选。
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出炉,在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129家。
在这129家上榜企业中,北上广深占据70家,其他50余家分布的全国各地。
如果我们以“世界500强”所在的省份为标准,你会觉得中国高端产业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但是如果你看它们主业的话,就不这么认为了。
我们以山西为例:
山西省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为:长治潞安集团、阳泉煤业、大同煤矿、晋城无烟煤矿业
清一色的资源型企业!
其他省份,如河北、新疆、江西、陕西,跟山西情况差不多。
河南有一家企业上榜,这家企业是河南能源化工,属于能源型企业。
辽宁的鞍山钢铁上榜,属于传统重工业。
我们再看看浙江的上榜企业:吉利控股、阿里巴巴、物产中大
这三家企业都在杭州,其中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吉利是汽车民族品牌的希望,物产中大是做房地产的。
相对资源型企业,好看多了吧!
所以,我们在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129家企业中进行筛选,如果去掉资源型企业、能源型企业、房地产企业、传统重工业,剩下的就不多了。
并且剩下的这些企业所在的城市非常集中!
除了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新一线城市:杭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郑州、苏州、天津、东莞、重庆、青岛;
其他所剩无几。(合肥算一个)
并且,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集中电路、汽车及其零部件、显示面板、新能源等新兴行业。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其他大城市如果要实现城市逆袭,必须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注意!我说的是其他“大”城市,并没有歧视中小城市的意思,中小城市的确也有机会,但是机会并不大。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残酷的,根本没有任何“均衡”可言,均衡这两个词只会出现的理想世界中,在现实世界中只有“二八分化”、马太效应。
未来,新兴产业由一个大城市传递到另外的大城市才是王道。也就是说,在每个省份,发展起来三两个大城市,各种资源向这三两个大城市汇聚,这才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说起来有点残酷。
为何说新兴产业在大城市之间的转移才是王道?
理由很简单,广大中小城市根本无法汇聚新兴工业化的所有前提条件:人工、人才、制度、钱、交通、产业链、土地……
至于广大农村,等到资源与人才逐步集中到大城市之后,中国的现代农业才会找到真正出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上路。
为何最近几年,全球产业有转移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现象?
当然,当前整个世界早已成为地球村,你不可能奢望所有的产业都不走出中国,这是不现实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内部的产业转移并不顺畅,也给了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机会。
我们拿印度来说:
一提到印度,我们立马能够想到的肯定是种姓制度,很脏的恒河水、火车外面挂的都是人,四处乱跑的牲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最近30年,印度已经强势崛起。从GDP增速而言,印度也是唯一低于中国经济增速的国家,并且很快会超越中国的经济增速。
相对中国而言,印度同样具备庞大的消费市场,同时拥有中国不再具备的人口红利。在莫迪政府的规划之下,印度正在使用各种手段使制造业流向本国。
我们以手机为例:
2018年,印度半年不到增加3次手机整机进口关税,逼迫各大手机厂家以及手机零部件企业在印度设厂生产。
消息来源:搜狐网
印度一直在加关税。意思很明显,你如果想赚14亿印度人的钱,请把工厂搬到印度来。
目前,小米已经在印度设有6家工厂,95%的小米手机来自印度。当然,这对于小米来说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路。
2014年,莫迪提出“印度制造”方案。2015年,小米就在印度建立手机工厂。小米不仅把自己的生产线移到印度,同时部分手机配件如移动电源、电路板都在印度生产,这对于提高印度制造的水平,帮助非常之大。
为何印度能够从中国其他大城市抢走不少生意,不光因为印度有廉价劳动力、关税强制,还因为印度国内的产业链以及人才优势。
最近5年,印度汽车、IT、电子、制药等新兴行业同样在蓬勃发展。印度IT业与制药业中顶级富豪云集,在软件行业更是有infosy这样的软件公司。
所以说,对于中国而言,大城市之间的产业转移还是非常紧迫的。
如果产业转移滞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后果很严重!
对于产业升级成功的城市而言,进入这座城市工作,意味着更高的工资,更优质的服务,更好的教育资源,更舒适的生存环境等。
这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这样就会人为营造教育、医疗资源的稀缺性,最终会营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长期的土地稀缺,就会造成当地经济的房地产化,而这种房地产化的极端就是湘钢。
对于没有实现产业升级的城市而言。当地的高收入阶层只会集中在体制内人员以及与房地产和基建相关的人员。这种状况,何以刺激一个地方的消费升级,特别是在当下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的现状之下,不是一个好消息。
04
带着这个思路,我们一起看下全国各地新的11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其中,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有980个,总投资3.3万亿元,项目涵盖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与社会事业、新型城镇化六大领域。
这对于河南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河南郑州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制造基地,可以说郑州的产业升级更多是依靠富士康工业园的迁入进行,电子制造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这对于郑州而言,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坏消息是因为河南的电子制造业发展,要看富士康的眼色,如果哪一天富士康迁出河南呢?
当然,郑州似乎也认识到这个问题,最近2年,河南一直在汽车产业上发力,郑州也将建5000亿级产业集群。
当然,郑州也有产业集群的基础。目前郑州已经与宇通客车、上汽、东风日产、海马汽车等20家汽车企业与150余家汽车零部件核心配套企业深度合作,欲打造汽车产业链条。
写累了,就分析到这里吧。
总之,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还很漫长!
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