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
钱币形制的演变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如布币是由农民的铜铲造型演变而来;刀币是由削器的发展演变而来;中原地区多种植棉花,使用纺车,纺轮演变为圆钱;越国戈币则是由兵器演变而来;江南地区多竹,乡间市井就以竹做货币交易。
秦朝统一六国后,方孔圆钱作为统一流通的货币,并成为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制。其实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有“圆钱”了,因地域不同,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有圆孔,也有方孔。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上、下两等货币制度,其中黄金为贵金属,主要用来赏赐、馈赠等,铜币为下等,用来交税、日常贸易。铜币有专门正式的形制,那就是方孔圆钱,名称为铜钱,黄金则没有统一形制。
秦“半两”
秦币上铸刻“半两”字样,所以又叫秦“半两”,重一十二铢,秦制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汉初经济萧条,许多商人认为秦币太重,不方便携带,故开始私铸轻一些的小钱,后汉室当权又几经改铸八铢、四铢、五铢重的钱币,其中5铢钱是我国历史商行铸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钱币,约有730年,钱重3.5-4.0克。
五铢钱
唐代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废除了五铢钱,开始铸行“开元通宝”,之后历时1300多年,对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有着很大影响,其特点就是钱币名称与重量分离,不再以重量命名,改称为“宝”。钱币换算规定十枚开元通宝钱为一两,从此,“钱”成为两以下的衡量单位,是我国衡法十进制的基础。
开元通宝
宋代铸钱极多,而且种类丰富,虽然继承了“开元通宝”的遗风,但是质量却不及80%含铜量的“开元通宝”,只有60%-70%的含铜量。宋朝钱币多以年号为主,第一种年号钱“太平通宝”,自此年号钱正式流行。通宝钱制是宋朝钱币的主要钱文,后来也出现“元宝”钱文,比如宋仁宗朝只有元宝一文,因为当时的章献刘皇后父亲名刘通。除此之外,钱文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不仅有出自名家之手的,甚至也有皇帝御笔的篆、隶、行、草、楷各种书体。
太平通宝
明朝颁行“洪武钱制”,前期钱币版别简单,万历以后复杂起来,特别是崇祯钱成为中国古代钱币中最复杂的一种。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导致私铸币严重,加速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
洪武通宝
与明朝类似,清钱币依“顺治五式”,从顺治到宣统共11种。同元朝钱币上有八思巴文,清朝钱币中也有满汉文钱,兼具满文和汉文。自明万历年间银元流入中国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六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 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代替铜钱作为主要流通币。
乾隆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