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下午14:30分,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主办,长沙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长沙市民音乐大讲堂(长沙爱乐沙龙第三期)“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贝多芬合唱幻想曲”在长沙音乐厅举行,本场爱乐沙龙由特邀嘉宾国际合唱专家唐德博士导讲,由胡伟教授主持。
近六十位乐友欢聚于此,一起探讨乐圣《小欢乐颂》的来龙去脉和特色亮点,被4版名家名演的《合唱幻想曲》深深感染感动和震撼激荡。会员们积极的互动交谈,更进一步启发了彼此思维,促发了你我共鸣,收获满满。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 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幻想曲(Fantasia)是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音乐体裁,《合唱幻想曲》在德国原版的乐谱上的全称为 c小调钢琴、合唱、乐队幻想曲(Fantasie c-moll fur Klavier, Chor und Orchester)。在16、17世纪的幻想曲常常由弦乐器或键盘乐器演奏, 之后,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
贝多芬《合唱幻想曲》继承并发展了这种音乐体裁,这首幻想曲是贝多芬在毫不中断停顿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少数作品之一,《合唱幻想曲》是一首三部性质的变奏曲式。
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始作于1800年,完成于1808年,这部作品题赠巴伐利亚王马克西米安·约瑟夫。在此之间,欧洲大陆随着法国巴黎巴士底监狱被攻占,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
革命生活中涌现的大量群众自编自唱的歌曲、作曲家为典礼所作的颂歌、军乐,表现为正义而不怕牺牲的“拯救歌剧”,从群众性、战斗性 的音调到庞大的铜管乐队、合唱队以及那宏亮鲜明的节奏音响,这一切生气勃勃的崭新事物都在贝多芬敏感的头脑中激起震荡,并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回响。
在创作《合唱幻想曲》之前,贝多芬曾在1794-1795年根据毕尔格(G.A.Burger) 的诗创作了一首艺术歌曲名为《互爱》或译《同情》(Gegenltebe),这首歌曲的旋律音调就被用于《 c小调合唱幻想曲》中作为了主题。歌词引用于德国诗人库夫纳(C.Kuffher)歌颂艺术的诗。《c小调合唱幻想曲》中的主题与《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的主题极为相似,所以又有“小贝九”之称。贝多芬曾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中说过:“《第九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局来写的,但规模要宏大得多”。
《c小调合唱幻想曲》这部作品处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已经逐渐脱离了海顿、莫扎特等一些前人的“影子”,开始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
《c小调合唱幻想曲》的创作期间,法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与失聪的双重影响下,贝多芬开始尝试创作革命性质的作品,与敌人、与自己做斗争,作品中除了抗争性,还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场艺术沙龙让大家全面了解了贝多芬的《C小调合唱幻想曲》,一起探讨了指挥的基本技术要求以及唐德老师亲自示范,并且大家一起通过与《欢乐颂》的比较感受了两首曲目的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