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不停地给他讲道理就够了

亲子   2020-06-28 08:37:10  

最近和好朋友聊天,聊起之前几个月孩子在家的成长和变化。

她说儿子在家最大的收获不是读了多少书,也不是做家务、学做饭,而是学会了跟大人讲道理,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一逮着机会便把父母回怼一顿。

嘴里一套一套的,滔滔不绝,“翅膀变硬”的孩子,真让人哭笑不得。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孩子和大人讲道理的视频,才发现小孩讲起道理来,语言和气势上完全不亚于自己的父母。

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完全就是复刻大人讲道理的模样!

会过日子的女孩劝阻爸爸:“爸爸以后别抽烟了,抽烟浪费钱。”

爱弟弟的姐姐质问爸爸:“哪个小孩能打?小孩打了就哭,人家难受发烧了你不知道吗?”

女儿批评父母吵架,不管不顾孩子前后脚离家:“大半夜出去,孩子还在一边玩儿呢,谁看啊?墙看啊?墙也不是人!”

每一句都说得让父母没有反驳的余地。

会讲道理的小孩,真的能听进父母的大道理吗?

给孩子讲太多,父母的话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道理。

1

讲道理丢掉了孩子的思考力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

当孩子不听劝告或是发脾气的时候,父母首先会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

发自肺腑,非常细致,就像要把所有的经验和知识,掰开揉碎,一点一点地喂给孩子。

但孩子却觉得难以下咽。

上小学的儿子跟我说过,凡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东西,通常都会记不住。

深以为然。一味讲道理,其实不是让孩子学习,而是纵容他不思考。

只是张开耳朵听道理,却没有经过自己咀嚼而勉强咽下,这样的道理当然索然无味。

樊登老师曾在节目里说过,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表达足够的耐心和提供宽泛的选择,会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当孩子不听道理时,很多父母会强行“说服”孩子与自己保持一致。

这只是满足了父母的自恋,强行挤占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不是给他选择。

父母跟孩子讲道理,是想让他不要走弯路,但实际上他也并没有走上捷径。

听道理却不加思考,道理就成了空壳子。

“道理我都懂,就是不去做”,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就是因为道理既没有过脑也没有过心。

相反,能让孩子思考的道理,就很“好听”。

邻居家的孩子当当常被人夸赞懂事。

周围人从没有见过他的妈妈跟他讲道理,但从小特别喜欢给他讲故事: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会讲一个关于情绪的故事;

当孩子和别的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会讲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孩子懒惰,不想劳动的时候,妈妈又会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

很多故事就成了孩子一天的精神食粮。

当当时不时会给妈妈说起故事打动他的原因,从孩子的话里妈妈知道,道理已经被悟出来了。

《鹤唳华亭》里有一句话:道理全听,举步维艰,道理不听,死路一条。

道理虽好,但讲得太多、听得太多,对孩子的思考能力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未来要独立行走于社会必然艰难。

留给他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才能收获成长。

2

用唠叨来强化道理最让人糟心

仔细观察会发现,当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时,孩子会耷拉着头,或者哭泣,或者捂着耳朵反抗。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超限效应”。

人在受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时间过久的情况下,会产生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正所谓“多说无益”。

尽管父母已经试图用多种花样来“包装”道理,但孩子对于说教仍然是敏感和抵触的。

傅首尔曾经在《奇葩说》里举过例子,她对儿子说丑小鸭不会变白天鹅,努力了只会是丑大鸭。

发现“闲聊”马上要转到“正事”上,聪明的孩子立刻回怼说,妈妈,它不用努力也是丑大鸭,你别想骗我努力!

看到没?妈妈的本意是要他好好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可是说来说去都是学习,太糟心了吧!

其实孩子不是不懂要学习的道理,只是他们太容易“看穿”父母的心思,是想变着法儿来唠叨鞭策自己。

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让人一言难尽。

25岁男子厌烦母亲在家对他唠叨,晚上9点半催自己带小孩去睡觉。

他无奈之下选择报警,一时心急还在电话里编了个理由说自己“杀了”自己。

一边是母亲“教育”儿子的无奈,另一边是儿子从小被说理唠叨,一直到自己当了爸爸还是没能逃过的心酸。

男子哭着跟警察说,你十个妈抵不上自己一个妈,恳求警察拘留。

一个孩子,如果他3岁不会管理自己的作息,肯定需要父母的教导;

但是在25岁的年纪,父母还讲作息的道理,只会遭到孩子厌弃。

唠叨重复让道理变成糟心的累赘,甚至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3

情感连接比说道理更重要

道理说得多了,情感就谈得少了。

所以,总会听到孩子说,父母从不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

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对方即使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电影《怦然心动》中,女孩朱莉很喜欢门前的一棵梧桐树。对别人而言就是一棵普通的树,对朱莉来说则意义非凡。

它像是通往内心世界的一扇门、一把梯子,她说站在那棵树上,感觉自己能够看到全世界。

当树的主人决定要把树砍掉的时候,她伤心欲绝,爬到树上不下来,甚至惊动了警察。

爸爸没有责怪她,但是告诉她砍掉这棵树是早晚的事,孩子不得不屈服。

得到这样的结果,朱莉哭了整整两个星期,尽管坚持到学校上学,但她感觉做什么事都没有了意义。

这棵她最爱的树消失后,她找不到情感寄托,也得不到关怀。

看似接受了现实,却遭受了心灵的创伤,这才是最糟糕的。

心理学家李雪曾在书中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个妈妈带3岁孩子去电影院,去之前跟孩子说,电影院里有很多人一起看电影,大家都不说话,询问孩子是否可以做到,孩子说可以。

进电影院之前,妈妈提醒孩子,如果进去以后想说话,就拽一拽妈妈。

结果过了一会儿,孩子在黑漆漆的房间里感到害怕,拽了一下妈妈,妈妈就抱着孩子走到电影院外,询问孩子的感受,安抚他的情绪。

比起那些责怪孩子不够胆大,给孩子强行灌输坚强与勇敢道理的父母,这位妈妈教会孩子规则意识,并且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情绪,把他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这才是真正有教养的父母。

成为父母后,表达欲让人不自觉地讲道理上瘾,而忽略了道理的本质应该是言简意赅,直击人心。

要教好孩子,也不是只有讲道理一条道可走,敞开心扉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才能走进孩子的心坎里。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跟孩子沟通,如果只有父母单方面输入道理,而孩子没有对道理进行主动思考和行动验证,那么再多的大道理也是苍白无力的。

讲道理不是为了父母能够居高临下,赢了孩子,更不是和孩子上演一场“相爱相杀”的苦情大戏。

教孩子主动吸纳道理并自我总结,知道道理为什么是对的,未来才会有应对困难的理解力、思考力和判断力。

为人父母,若不懂这三点,孩子“油盐不进”是正常的,他们很快学会用道理来碾压自己也不足为奇。

毕竟,我们总是相信那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点个“在看”,我们共勉!

点个“在 看”吧~感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孩子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