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脾气的话,我拿什么管孩子?!

亲子   2020-07-20 07:57:26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01.

如果能看回放,我会被自己吓到

好友杜姐,在某次姐妹饭局中跟我们聊,说自己就像一个“变态”一样,瞒着老公和七岁的女儿,在家里每个房间的角落里,都装上了摄像头。

“你要做什么?难不成你还有‘看回放’的爱好?”有个年纪稍长一点的小姐姐故意凑近了问,像是一头闻到了“秘密”味道的小野兽。

“我是要看看我们一家子的日常生活。”杜姐突然声音低了起来,大家也都预感到,她是想说些什么事。

杜姐和她丈夫都是公职人员,各自在单位也都算小有成就。他们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女儿,一家子看上去其乐融融。

不过之前也听她说起过,他们夫妻俩为了孩子的教育,一周能吵七八回,但孩子的表现还是越来越让人着急,前段时间居然还因为一些问题被老师叫了家长。

估计是杜姐这个自小优秀惯了的人实在觉得丢人,所以才想起了装摄像头找问题这个办法。

“瞒着我老公录了一周之后,我和他一起打开了回放。第一组镜头就是:某天晚上陪着孩子写作业,我俩一会儿对孩子柔声细语,一会儿又对孩子张开‘血盆大口’。”

“那一刻才发现,我们俩简直就像是孩子身边的妖魔鬼怪一样。从来都没注意过,原来孩子受惊时的反应那么大,当我们大吼时她还下意识地捂了下耳朵。”

“我和老公在开心、怒吼、冷漠之间毫无征兆地切换,但我却压根不记得当时孩子做了什么表情。直到我看完了回放。”

“而这样的情绪化,几乎发生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

说出这些话,杜姐脸上的表情都是惊恐的,大家听完之后也都沉默了。

这让我想到了那部被誉为“所有华人妈妈都该看”的电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茉莉妈妈”的形象。

茉莉成绩优异,但最后却选择了自杀。因为她受不了妈妈那张像扑克牌一样翻来翻去的脸,她一直都被妈妈的易怒易爆和不稳定的情绪所折磨,直到神经绷到了极限,再也无法忍受。而她的妹妹可莉,成绩不尽如人意,破罐子破摔,完全承认自己本身就是个废物。

一对可爱的女儿,在一个极度情绪化的母亲影响下,一起走向了极端。

02.

父母的脸,六月的天

杜姐和她老公,并不是个例。我们的“情绪化育儿”“心情式育儿”简直太频繁了。

上月初,通州一位妈妈哭着到派出所报警,说自己在开车的时候和10岁的儿子发生了争吵,之后她就把儿子赶下了车,让他在路边自己反省反省。

原本想着就是惩罚一下他,过几分钟后再来接,结果过后再去找的时候,儿子居然不见了。

派出所民警接警后,马上查看了周边的监控,逐步确定了孩子的行踪,最终帮那位妈妈找到了孩子。

还好,有惊无险。

其实,孩子在3岁时就差不多可以正确识别高兴、生气、害怕、伤心等一系列情绪了,然后他们会对感知到的情绪做出自己的理解,进而确定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

父母,有时就是孩子生活中最大的不确定性。高兴了给颗糖,不高兴了一巴掌。都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其实最容易变脸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比如《父母爱情》中的母亲安杰,她爱丈夫、爱子女,但也不得不承认,她一生都是“情绪化”的:

一言不合就要拿擀面杖打孩子,说话做事情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情绪为出发点,被孩子惹毛了,还会大发脾气,直接拿丈夫江德福当出气筒。安杰的一张嘴巴很是厉害。而她的女儿江亚菲,就活脱脱学到了她的样子。

03.

我们用情绪做什么?

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情绪化育儿”带给孩子的伤害,只是做了父母之后,通常都会发现,用情绪管孩子有时真的是一个“法宝”:

1. 用情绪表现父母的爱

下班回家,笑着抱起小宝贝,举高高、亲脸蛋,旋转一大圈,怎么亲昵怎么来。孩子好兴奋,像一只小猫咪一样在身上蹭来蹭去。

给孩子一点好的情绪,他真的就马上“灿烂”了起来。原来,我们在孩子这里,这么重要。这让我们也好满足。

2. 顺着父母的情绪,才能得到爱

夜里将近十一点了,孩子还在床上蹦来蹦去,大喊大叫,楼上邻居居然在业主群里@我们家提出了意见。

邻居的行为让我有些恼怒,回头看看自家的熊孩子,气不打一处来。我马上变了脸,厉声喝道,“再不睡觉就把你送出去。”这个威胁很有效,因为他知道父母生气是有后果的,所以他乖乖听话了。

看他听了话,我便又和颜悦色地搂着他开始讲故事。顺着父母,孩子就得到了爱。我们会希望孩子记住这一点。

3. 用情绪确定规则

“妈妈,我想用你的电脑玩游戏······”

高兴的那一天,我们会像一个拥有无上权力的王者,低头给孩子一点恩赐,说,“行,现在就去玩吧!一会儿我说停就停噢。”

不高兴的那一天,我们可能直接对他吼起来,“还玩电脑,眼睛要不要了,我在用电脑工作,你看不到吗?”

只要父母高兴,似乎就没有什么对错。我们更希望自己是亲子关系的掌控者。

4. 父母不高兴,孩子就不能高兴

父母的情绪,有时就是孩子情绪的前提。

孩子的快乐,有时还会中伤到那个不开心的父母。于是,父母开心着就不开心了,如果孩子再接着开心,就是错误,就会被父母“惩罚”到。

遗憾的是,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往往就是这样被“消极”训练的。

04.

孤独的孩子在试探父母的情绪

当父母的人格不够独立时,“融合焦虑”的阈值就会比较低。因为阈值比较低,就很容易达到。所以当跟孩子处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之后,父母的“融合焦虑”就很快拉响了警笛。

潜意识中的“不耐烦”马上开始提醒父母,“是时候推开孩子了!”而这时候,孩子却还在粘着父母,因为他们很难知道什么时候父母会不耐烦起来。

那个孤独的孩子,还在不断地试探着父母的情绪,想在父母情绪的变化中去确认自己的存在,以及确认父母的爱。

可是很快,父母便用糟糕的情绪推开了孩子。就像是杜姐和丈夫,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过程中,柔声细语也是真心,“血盆大口”也是真心。因为辅导作业中积攒了与孩子一遍遍的“融合”,这种亲近,会让他们很焦虑。

05.

你对孩子的情绪,

其实是你对父母的情绪

曾奇峰老师认为,我们为了孩子付出,不顾一切为了他好,当付出太多,就会生出焦虑、甚至抱怨。

但在潜意识中,这是我们在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父母。因为看不见自己像婴儿般地被照顾的愿望,而把对自己父母的抱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这叫“把孩子父母化”

所以,当我们对孩子“情绪化”之后,往往会觉得,我怎么可能当时对一个小孩子那样呢?

事实上,那一刻,我们面对的,是假想中的父母。所以才会觉得,“对面的人”应该能接住而且必须接住我们的情绪。

06.

不用情绪的话,我拿什么管孩子

“除了情绪,还有什么可以让孩子听话?”这是我们很多父母都头疼的问题。

孩子调皮犯错,我们难道不该生气吗?孩子不该是看到我们的生气就立马停止错误的行为吗?

是,这些都没错,我们的养育倦怠当然也是真实存在的。没有谁可以做完美的父母。

但正如《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努力》中所说的, “如果一个家庭败在了情绪宣泄上,那无论在其他地方赢得多胜利,在孩子内心世界建设这一件事上,都是极大的失败。”

所以,也许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小小的事,避免这样的“失败”:

进门前晃晃头,试着用一个小小的“仪式”甩掉工作中的感受,换个身份回家面对孩子和家人;

承认自己对孩子的一些事并没有能力,甚至也没有兴趣,而不是用情绪遮掩自己的真实意图;

暂时离开和孩子共处的环境,缓释“融合焦虑”;

如果出现了情绪化状态,还需要向孩子有所说明。

胡适回忆母亲时曾经这样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今我能宽恕人、体谅人,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但愿我们,最后都能被孩子这样怀念和回忆。

记得拉至文末点在看哦 !

真诚生活,努力热情!

言之有理, 送 您好小编将从留言者中选取1位,赠送礼品1份~

可点击打开看大图

获赠名单将在第二天推送的头条或次条文章中公布

免费邮寄

昨天礼品发送名单:

请这位读者朋友添加微信号:hyman6领取礼品

作者:一叶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心理学本硕,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二宝妈妈,生活命题探索者。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及,往深处想,在浅处活——专注精神分析的教育与传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孩子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