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男生怒杀两名女同学:你再正确,总有人讨厌你

亲子   2020-10-02 08:20:25  

我们终其一生,是学会

正确看待和我们不同的人,

然后在不慌不忙中做自己。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1

同窗·血案

按理说,要放假了,应该写个轻松欢喜的内容。

非常抱歉,今天这个话题,有点悲伤沉重。

悲伤沉重也要写,恰恰是因为我觉得:

放假了,很多孩子都要回到父母身边,那正好抽空可以谈谈这个话题。

问题的引入,从一桩悲剧开始:

9月28日上午7时,湖北仙桃汉江中学,两名高三女生遇害。

凶手不是别人,就是同班的陈姓男同学。

知情人士透露,事情的起因是,凶手陈同学是班里的劳动委员,这两名女生不服从他的管理,经常把瓜子壳掉在地上,影响了班级的卫生和荣誉,也阻挠他的工作和考评。

就因为这件事儿,陈同学和两名女生结下梁子,三人多次发生口角。

上周,陈同学曾在班级微信群里,放出狠话:“周一结总账。”

9月28日,周一,早上晨读后,携带刀具进入教室的陈同学,走向这两名女生,先后将她们刺伤。

后抢救无效,两名女生均死亡。

两个如花的女孩挺到了高三,躲过了新冠肺炎,眼看就要成年,却惨死在同班同学的屠刀下。

而琅琅书声的校园,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这场惨烈的血案,不仅毁了三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的前程,也把三个普通家庭,在无法承受之痛里,推向绝境。

这样的惨案,注定是要引发争论

2

争论·立场

案件的具体细节,警方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17岁的凶手和两名同班女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都没有亲历,所以不过度揣测。

但我想针对网上的争论,先表达下面3个认知:

①正确的初衷,无法减轻他的罪行。

凶手陈姓同学以如此残忍冷血的方式,将同班两名女生杀害,当然是罪不可恕的,也必将受到严惩。

哪怕,他打着管理班级卫生的正确旗号。

或者说,正是因为他协助老师管理卫生,遇到了不服从管教者,更应该及时向老师反馈,和老师商量对策,请老师出马解决。

他如此残忍地对同窗进行杀害,并在案发前连续3天在QQ空间里更新说说,甚至有预谋地发出“后事交代完毕,四小时之后准备起飞”的直播,这说明这是一场蓄意谋杀。

陈同学作案前的说说

杀人偿命,他罪不可赦。

何况,他已经17岁,超过法律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他必须为自己的罪行负责。

②疫情和高三,不会为他买单。

这桩惨案发生后,有一些人,包括一些大V,联想到前几天武汉14岁男生跳楼事件,认为这是后疫情时代,湖北学子集体心理创伤的一种极端表现。

疫情的创伤,紧张的高三,心理压力,肯定有。

特别是受灾最严重的湖北。

但湖北也有像唐楚玥这样,霸气从容的高考状元,像方舱医院里备考的孩子那样,不管条件再难,都认真读书的刻苦少年。

方舱医院里备考的女生

他们并没有因为疫情和压力,放弃自己,伤害别人,反而在困境里做得更好。

一个即将成年的男生,就因疫情和压力,给他造成了创伤,所以就把屠刀对准同班两个手无寸铁的女生?

说不通,也不可原谅。

③不幸和可怜,不能为他减罪。

案件发生后,有媒体证实,杀人凶手陈同学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有点偏激。

一时间,舆论又觉得凶手也是个不幸的孩子。

我想说的是:

原生家庭的确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但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何其多!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又何其多!

这些家庭的很多孩子,恰恰是因为自己疼痛过,所以才对他人报以善意。

所以,不要用“单亲”和“不幸”为杀人犯开脱,这是对其他孩子的不公:

很多人都是不幸的,但只有个别人才成为罪犯。

而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往往在于他们内心生了病。

这看不见的心病,以极端的方式投射出来,往往就体现在他如何处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上。

是的。

这,才是我今天最想引入的主题:

杀人凶手陈同学,一言不合拔刀相向,杀害同班两名女生的做法,是概率极小的极端案例。

而这中间,却暴露了青春期孩子,都要直面的一个问题:

孩子,你将如何看待,那些有别于你、反对你、讨厌你、处处和你作对的人?

为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先从 “我们”和“别人”的关系说起。

3

我们·别人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凶杀案,都是“我”和别人的关系出了问题。

“我”不知道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陷入了痛苦和恶意里,所以“我”最后决定,去干掉给“我”带来这些问题的那些人。

平日咨询中,我也会发现,90%的孩子的痛苦,在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

“别人不喜欢我。

别人反对我。

别人孤立我。

别人总是不听我的。

别人根本就不尊重我。

别人这样那样评价我。

别人是万恶之源……”

当然,作为皮糙肉厚的父母,我们这些大人,可能会觉得孩子们太矫情,甚至拿出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去敷衍孩子:

“你管别人干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但,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回顾自己的青春岁月,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在少年时,也有过同样的困惑和哀伤。

为什么?

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我”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是非常脆弱的。

他需要在成长中,不断和别人碰撞,不停和别人交手,然后在反弹和疼痛中,才能确认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别人,什么是边界。

加上,少年的船,本来就小,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很多时候,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恶语,一次否定,一场背叛,就可能把他的船推翻淹没。

所以,每当读书的孩子,就这类烦恼咨询我时,我都会和他们分享下面两个认知:

①希望得到别人认同,这没有什么错。

希望被接纳,被尊重,被认同,是人类的本能和天性。

因为自己不被接纳,不受欢迎,进而感到委屈和难过,这不仅没有什么丢人的,恰恰证明:

你是一个正常人,有着和他人发生连接的渴望。

所以,如果别人不喜欢你,让你感到受伤,请先接纳这样的自己:

这是你寻找自己的路径,也是你渴望靠近别人的柔情。

②不被别人认同,不一定是我们的错。

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双方的流动。

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和诚意,但是对方依然抵触你,排斥你,打击你,否定你,你需要的,不是过度反思自己,也不是打击报复对手,而是要好好审视,这段关系值不值得。

别人和你有着不一样的出身,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别人说的话、做的事、最后的选择,都是他自己历史的投射。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别人和你不一样罢了。

而我们每个人,也没有必要成为人人都认同的人。

因为,人际关系的真相一直是,也永远是:

不管你再优秀,再正确,再完美,总有人讨厌你,反对你。

那么,面对反对我们的人,或者说我们讨厌的人,我们要如何处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3

喜欢·讨厌

伟大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句扎心的名言:

“如果没有人对你说‘不’,你是永远也长不大的。”

什么意思呢?

意思有两个方面:

①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遇到过任何挫折,总是被无条件满足,那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因为,他终将走向他人和社会,他人和社会不可能也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②一个孩子长大的标志,恰恰始于别人对他说“不”开始。

当他开始理性地面对那些不同于他的人,开始正确看待那些对他说“不”的人,开始学会与“非我族类”周旋、交战和共处,他才算真的成人。

因为,他不仅确认了自己,而且在“我”之外的世界里,看见了他人,接纳了众生,懂得了世界的立体,觅得了内心的丰饶。

我非常喜欢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因为觉得它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相:

我们终其一生,是学会正确看待和我们不同的人,然后在不慌不忙中做自己。

年少时,我们会遇到对我们说“不”的同学,他们会取笑我们,误解我们,不喜欢我们;

成长中,我们会遇到对我们说“不”的老师,他们会批评我们,惩罚我们,不迎合我们;

恋爱后,我们会遇到对我们说“不”的恋人,他们会排斥我们,否定我们,不认同我们;

工作后,我们会遇到对我们说“不”的领导,他们会要求我们,苛责我们,不顺着我们……

如果,我们无法忍受他们对我们说“不”,那么我们将在痛苦万分中,无法生存。

哪怕,很多时候,正确的是我们,付出的是我们,无辜的是我们,真心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始终活在对抗里,冲突里,战争里,那么我们会在戾气满满中,真的活成别人看不起的那种人,甚至会在报复中,杀人或自杀。

我们只有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分辨出哪些人的讨厌里,有我们的问题,哪些人的讨厌里,只有他自己的偏见。

然后,心平气和地始终做好我们自己,用磁场和能量,吸引属性相同的人,和我们相遇,然后把那些讨厌的人,远远地甩在身后。

就像他们死了,或者从来不存在一样。

这,才是对待讨厌的最好姿态。

而这姿态里,藏着人生的秘籍——

4

关系·真相

写到这里,我很想和更多孩子,分享一位16岁少年的故事。

有位16岁的少年,因为处理不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长途跋涉,一路朝拜,去请教智者。

“先知,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让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对他说:“我的孩子,你虽然不受欢迎,但能思考这样的问题,已经赶超了大部分同龄人。所以,你值得拥有下面4句话——

第一句:把自己当别人。

每当你指责抱怨,觉得别人不理解你时,需要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否也足够理解他人。

第二句,把别人当自己。

每当你想对别人指手画脚时,觉得别人愚蠢混账时,需要设身处地想一想,是不是他们也都拥有你的聪慧和条件。

第三句,把别人当别人。

每当你想当然地替别人做决定,越界干涉别人的自由时,需要退回一步想想,自己是否做好了自己的事情。

第四句,把自己当自己。

每当别人误解你,伤害你,以不客观不善良的言辞评论你时,你需要用左手握紧自己的右手,告诉自己:

“我就是我,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少年听后,跪下叩首,起身远行。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又变成了老年,再后来,他离开人间。

他离开很久很久后,人间还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人人都说他是一位博学、智慧、善良、慈悲的人。

因为,他看起来总是坦荡从容,而遇见他的每个人,也如沐春风。

愿这个故事,还有这4句话,能传递到更多孩子那里,让他们足够清醒,永远温情。

这不是一篇轻松的文字,里面的一些认知,需要安静阅读才能看懂。

最后,文章底部点亮“在看”,并且分享给更多的家长们,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们看看。

你若喜欢,点个 “在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男生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