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借着挫折教育的名义打击孩子;用不希望他自满的借口压制孩子;拿最完美的标准挑剔孩子。以为给孩子差评,就是在帮助他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其实不然,这些看似好心的举动恰恰是对孩子最大的挫折。
1 .
被灭了威风的孩子
几年前,曾奇峰老师讲到过一位“虎子”的故事。
他17岁,是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虽然有着“虎子”这样威风的名字,却是一位“个子矮小、身形消瘦,简直有点营养不良,最关键的还是精神状况欠佳,坐在那里胆怯地缩成一团,都不敢抬起头来”的男生。
这哪里称得上是一位“虎子”呢?
而他的症状主要是:
上中学后变得越来越胆小,以至于不愿出门跟别人玩,害怕跟老师说话,学习上一遇到难题就慌张;
要考试的前几天就紧张,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担心自己考不好;
在考场里手发抖、心跳加快、脑子一片空白,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可能做不出来;
考完之后成绩出来,肯定就不理想,这样也就加重了考前的担忧,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可收拾……
而虎子的父母,都是在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各自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们哪里能忍受得了自己的儿子是这副样子?
他们告诉曾老师:
夫妻俩都是名校毕业,自然也希望孩子能有出息,怕他变得娇生惯养、好逸恶劳,从小就很注意让他体验挫折感;
孩子六七岁的时候,为了让他坚持学钢琴,养成做事不能半途而废的品质,他们打、骂,各种手段都用尽了,但结果还是很遗憾;
比钢琴更重要的还有学习,为了改掉粗心的毛病,每次考试前都是再三批评;
上一次表扬孩子大概是几年前,甚至都很少对孩子笑,原因是怕孩子骄傲,再者孩子也的确没做出什么值得表扬的事情来……
曾老师难过地发现,虎子的父母虽然给他取了“虎子”这样威风的小名,却从没有像一只真正的“虎”那样去看待他。他们反而总是:
借着挫折教育的名义打击他;用不希望他自满的借口压制他;拿最完美的标准挑剔他。
于是,虎子的生活中充满了父母的差评,他觉得简直“烦死人了”。只是在遇到曾老师之前,他的这股愤怒从来都没有得到过表达,他只是一点点地认同着这些差评,然后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怯懦。
今年上半年,一个西安的9岁女孩,作文写到一半时,用稚嫩的字留下了几行遗书“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然后推开窗户跳了下去。可悲可叹,到底是内心积攒了什么样的差评,才会让她有这样消极的自我认知呢?
2 .
那些伪装成好评的差评
相比这些情况,我从前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是一个在好评中泡大的孩子。
从我记事起,父母总会说我懂事,从不给家里添一点烦恼,他们会指着我的奖状跟客人炫耀,听到别人夸我,就觉得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可问题是,在这么多的好评中,我的内心却一点也不充盈,反而还有点惶惶不可终日,特别害怕犯错,甚至有点完美主义。因为我特别害怕失去他们的好评,也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还应该怎么继续努力,才能一直得到他们的好评。
我总以为,让他们满意,才是对我有用的好评。
后来在多次的咨询师个人体验中,我才慢慢意识到,父母的这些好评,其实只是在我的脑海里种下了满满的标准答案而已。说直白点,就是“照我说的做,就给你好评”。这种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让我有点像巴甫洛夫的那只狗——没有太多的自主性,完全依赖于外界给出的刺激,然后用自己的反应来获得应有的奖赏。
那么这些好评,和所谓的差评又有什么区别呢?它们都是让人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的,也都是像一个惩罚之剑时刻悬在头顶的。
3 .
孩子心里严厉的惩罚者
很多来访者身上都显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内心都住着一个严厉的惩罚者,会对自己些微的不好实施严厉的惩罚。所以他们很容易进行自我攻击,一点点的毛病也会立刻被挑出来,一点点的不完美都要痛斥自己,直到把自己的自尊完全击碎,然后再回到养育者、亲密关系中去依赖别人再次建立自尊。
可是更遗憾的是,他们内心那个严厉的惩罚者,时不时还很喜欢攻击别人,所以他们的回归,并不都是成功而顺利的。于是他们常常面临着断裂的人际关系和混乱的生活。
再跟他们多聊聊,就会发现,他们内心这个严厉的惩罚者,其实并不一直都是一个自我惩罚者,而是在很早之前就有具象:可能是父亲母亲,也可能是学校里的某一些老师,还可能是同学或者朋友。
他们敞露在一个被评价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了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质疑、习惯的挑剔甚至是外貌的攻击。
为了能够活得好一点,他们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种是提高自己的耐受阈限,让差评在自己心里不再算作差评;
另一种就是内化吸收这个惩罚者,让惩罚者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然后利用“否认”的防御机制,告诉自己:这不是来自别人的差评,这是我自己给自己挑出的问题。
其实,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还不完全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来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和评判,所以他们需要依赖于父母的评价形成自我认知。那么假如父母负面评价较多,孩子就会在一种扭曲的自我认知中逐渐形成低自尊。
4 .
忠于父母的评价
是对父母最无奈的忠诚
有很多来访者都想知道,为什么幼小的自己那么傻,一定要觉得“我弱,父母强”“我坏,父母好”“我错,父母对”?如果曾经对父母的差评置之不理,现在又怎么会变得自卑、退缩、抑郁?
不过,这当然不是因为幼小的自己傻,而是因为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本身就是那个最全能的神。
一个孩子最恐惧的,大概就是那种被父母抛弃或者失去父母的生活:缺少关爱、流离失所、无人庇护、食不裹腹……因为这所有的感受,都指向死亡。
孩子们如何才能避免产生这种恐惧呢?当然就是忠于自己的父母了。对于孩子来说,为了不失去父母:父母说什么都是对的,父母怎么对自己都是可以的。
而这种依赖性和无助感又让父母的自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父母又常常会不自觉地破坏孩子的成长,好让他们一直对自己有这样的依赖。
多数时候,父母会拿着“评价”的权杖,去实施这种破坏:
父母给孩子的差评,包含着那些不敢提给自己的苛刻要求。比如有一位很胖的妈妈,在咨询室中对咨询师说,自己的孩子特别贪嘴,都已经胖成那样了,还要继续吃,所以需要心理咨询。这样一个不想自己减肥的妈妈,总是评价孩子胖,这就是将自己达不到的苛刻要求变为差评去“勒索”孩子的例子。
父母给孩子的差评,包含着他们自己难以承受的评价。比如一位爸爸在单位上被领导指责说做事没计划,顾头不顾尾。这让这位爸爸十分气恼。可是回家后,他却不自觉地对着正在写作业的孩子吼起来,说他做作业没计划,每天拖拖拉拉、丢三落四。而他们对自己,下不去手。
父母给孩子的差评,包含着不希望孩子好的诅咒。比如很多的父母都会用这样一个恐吓的句式去管孩子,“你再……就会……”,听上去是很急切地担心孩子,其实还是一种差评,本质上就是对孩子能力的否定,给他们的成长给出了一个糟糕预设。
5 .
不做孩子的差评师
想要让孩子不在自满和骄傲中迷失,父母们都会适度地做出一些“差评”,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无可厚非,只是, 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原本的目标呢?有这样一些建议可以尝试:
- 挫折教育是坚持做有挑战的事,不是听难听的话
想要给孩子挫折教育,提高他们未来应对苛刻社会要求的能力,不至于成为温室的花朵,当然需要给他们一些挫折教育。可是,一定要区分的是,挫折教育不是让父母变成孩子最大的挫折,也不是父母讲最难听、最刻薄的话去刺激孩子,而是陪他们一起应对最困难的事。
- 要让孩子有抵御寒冷的本领,就要让他们成长在温暖的、爱的环境中
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唯有温暖御风寒”。意思是说,能让我们抗住冻的,绝不是一直处在寒冷的环境中,而是要让身体中储存足够多的热量,要有温暖的环境可以后退才行。“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所以,能让孩子有力量应对挫折的,恰恰是父母正确的爱。
那对于在差评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或者说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1.在自己长久以来一直被差评的那些点上,至少分别找出一个反例来坚定地支持自己;
2.可以告诉自己,给我们差评的那个人其实内心很痛苦,为了让我们懂他的痛苦,才给我们制造了类似的痛苦;
3.分清楚外界的评价和自己的真实感受之间的差别,认同父母,并不意味着认同他们的每一句话。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
只有当你把中毒的父母放在地上,只有当你找到勇气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时,你才能在与他们的关系中达到力量平衡。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来源简介: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往深处想,在浅处活——专注精神分析的教育与传播。作者:一叶舟。
“分享”是一种交流,“点赞”是一种支持,“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