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的孩子飞得高,而有好习惯的孩子才能飞得远。
◆◆◆
作者 | 主创团·核桃
前两天,东莞消防支队接到报警,一个男孩挂在了10楼空调外机上,身体悬空,上下不得,非常危险。
男孩12岁,跟妈妈斗嘴后把自己反锁在了房内,然后用窗帘、床单,准备从12楼的窗户离家出走。
没想到窗帘和床单长度不够,最终被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男孩被救后仍然跟家长斗气,死活不肯回家!
无独有偶,前两天安徽蚌埠有个女孩,也在闹离家出走,被警察发现时她已坐上开往杭州的火车。
得知家长要接她回去,她摔碎手机、往警察身上砸水瓶,多次企图翻越跨栏逃跑……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呢?
小时候,怕他磕着碰着,担心他吃,担心他喝,担心他长不高。
等长大点,又揪心他被小朋友欺负,害怕他没规矩,更怕成绩上不去。
等孩子长大了,又怕他学坏,怕他叛逆,管轻了怕害了他,管狠了又怕伤了他(自尊)。
我们对他掏心掏肺,他却动不动就闹离家出走。
可生娃前,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养娃要操心这么多……
1
1岁前,尽可能亲自带孩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孩子十个月大,只要保姆不要妈妈,怎么办?
孩子自出生就是保姆带,导致孩子非常黏保姆,晚上睡觉只要保姆不要妈妈,哭闹时也只有保姆才能哄好。
最糟心的是,保姆对孩子也没有多好,能偷懒就偷懒。
下面数百个回答,有劝她多陪孩子的,有劝她换掉保姆,甚至还有人建议她辞职回家带孩子。
这些建议有一个共同点:尽可能亲自带孩子。
因为婴儿时期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谁陪他多,他就把谁当作第一依恋人,就跟谁亲。
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
李玫瑾教授就曾指出:婴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亲自抚养的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感情淡薄,到了青春期还容易与父母发生矛盾,甚至仇视父母。
所以,为人父母后我们第一件事就是与孩子建立足够好的依恋关系,尤其是妈妈。
尽可能亲自喂奶、亲自陪睡、亲手照顾,多跟他聊天、跟孩子微笑互动,在孩子哭闹时第一时间抱起哄他,对孩子保持着始终如一的耐心。
早期亲子依恋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心理健康以及成年后亲密关系、婚恋关系。
1岁前,你爱得全心全意,孩子才能成长得无忧无虑。
2
2~3岁,孩子的第一次叛逆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原本像小天使般可爱的宝贝,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变得像个“讨债的”:
一言不合就情绪失控,总是大哭大闹;
稍不顺心就发脾气,其猛烈程度如同暴风雨一般;
“不!”“不要!”“不行!”时时挂在嘴边;
无理要求特别多,有时让人哭笑不得;
醒的时候一直在家里东奔西走,什么事情都想要沾手;
拒绝别人的帮助,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规矩来;
……
千万别着急,这是全世界2岁左右孩子的通病。
2岁左右的孩子,自主意识开始萌发,他们会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实践、探索,甚至故意与大人反着来,只想证明“我的世界我做主”。
网上看到一个男孩尿尿后,妈妈帮他冲了马桶,他就不依不饶地哭闹。
最后孩子用力挤出了两滴尿,亲自按下马桶的冲水键,才结束了一场闹剧。
这个阶段的孩子,执拗的程度,往往令人哭笑不得。
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发展心理学认为, 既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意识,又不能任由他们“为所欲为”。
(1)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比如孩子不愿意睡觉,妈妈不必强制他睡,而是给出选择:你是想现在就睡,还是听完这个故事就睡?
选择权会让孩子感觉事情仍在自己的掌控之内,更容易配合。
(2)当孩子搞破坏时,用其他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比如孩子开始将玩具往人身上砸时,可以说“不如我们来玩一下躲猫猫吧”,让他暂时放弃令人不快的事。
(3)温柔地设置底线
有些事坚决不可为,比如孩子有玩剪刀、碰电源等危险行为时,父母要坚决制止。
爱孩子与溺爱孩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底线。
有底线的孩子才有边界感,才不会越界。
3
3~6岁,该立规矩了
3~6岁的孩子进入“潮湿的水泥期”,可塑性非常强,过后“水泥”就逐渐凝固,性格特征、生活方式基本定型,很难再有改变。
李玫瑾教授则认为,3~6岁是孩子一生中性格形成的关键事情,行为习惯、管理情绪的能力、关心和体谅他人的能力等都是在这阶段形成的。
安徽亳州有一个5岁小男孩,拿着打火机把客厅里的垃圾桶点着了,一边点一边观察,还往里面扔了一团纸,似乎显燃得不够旺。
妈妈从厨房出来,赶忙弄灭了。
然后她吩咐儿子拿棍子,脱裤子,一把将他按在沙发上,指着垃圾桶教训:“你看它离沙发这么近,一烧着就把沙发引着了。你可知道有多危险?”
说完,往儿子身上抽一下,抽完又问:“下回还敢不敢打打火机了?”
儿子:“不敢。”
妈妈这才让他穿上裤子。
妈妈打孩子的视频曝光后,网友都说“这顿打很有必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让他知道错在哪、为什么挨打,以后就长记性了。
虽然立规矩并不意味着打孩子,但有规矩的孩子显然更有助于减少问题行为,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约束力和自控力,为下一阶段的成长打基础。
3~6岁,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
让他清楚地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被允许。
不该做的事一定不能做,必要的惩戒不可缺。
4
6~10岁,学龄期养成好习惯
6岁是一个分水岭,蒙特梭利将6岁之前称作孩子的第一发展阶段,6岁之后第二发展阶段。
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孩子最大的变化是进入学龄期,学习将是他们最重要的事。
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围绕孩子的学习习惯展开。
要养成的习惯很多,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少不了爸爸妈妈们的刻意引导和帮助。
比如运动的习惯。
孩子所有的智力发展、心理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身体发展的基础上。
知识教育的确能让孩子飞得更高,但体育却能带给孩子健康的体魄。
强健的体魄,是给孩子一生最完美的礼物。
田亮曾在微博上晒出森碟的运动视频,引无数网友感慨:我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让她好好运动。
柏拉图曾说过:“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
而科学试验证明,人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等物质,而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是和学习有关的。
说通俗点,爱运动的孩子更专注,也更聪明。
比如阅读的习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卿曾提及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每天不管有多忙、多累,她都会雷打不动地去看书,晚上在卧室里面阅读一个小时,然后再睡觉。
也就是这样的习惯让她的内在丰盈起来。
今年重庆高考理科状元谢欣颖从小就有看书的习惯,学龄前看画报、绘本,识字后就看书,课外知识非常丰富。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丰富知识以及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再比如写好字的习惯。
今年湖北高考状元唐楚玥语文成绩146分,一手好字算一个隐形加分项。
再比如发展兴趣爱好。
学习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还要丰富他的课外活动,发展一些才艺。
湖北高考状元唐楚玥会弹钢琴、能演话剧;
山东高考状元孟令昊热爱大提琴;
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喜欢书法和羽毛球、足球;
安徽高考状元王杜宸电子琴十级、双排琴八级……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成绩,我们更要 根据孩子的特点,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让她找到自己一生能依靠的兴趣和爱好。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有能力的孩子飞得高,而有好习惯的孩子才能飞得远。
10岁前,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他会受益一辈子!
5
10~14岁,青春期,不跟他较劲
10-13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而青春期却被称为人生的“疾风暴雨”时期。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多难管教?
作家麦家说:“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你得小心翼翼!”
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更不能跟他们硬杠、较劲,否则他们就跟父母对着干。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感和自尊心也强了。
他们想要的无非就是,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可,被肯定。
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唯一的诀窍,其实就是: 闭嘴和倾听,千万别和他较劲。
麦家就发现,和青春期孩子相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当好旁观者,看着他在干什么,你阻止不了他,那就做一个麦田守望者。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危险期,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
若家长耐心引导,他们就能顺利度过青春期,从此越发成熟稳重。
若家长不了解他,或对他横加干涉,就会导致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
有远见的家长,会给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帮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6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说:“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好的教育顺序是:
小时候给孩子扎根,让他有安全感,有爱和陪伴;
当孩子想要独立时,就赠他一对翅膀,天高任鸟飞。
我们也许不是完美的父母,但可以是最懂孩子的父母。
在孩子长大之前,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不远的将来,你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孩子,又该如何去应对。
作者: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