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树妈妈
来源丨成长树
ID丨chengzhangshu9
草长莺飞,正是带孩子出去玩的好时候。皮皮妈新建了周末遛娃群,每天分享高质量陪玩活动,欢迎进群一起交流经验~
以下是正文▼
英国大型纪录片《人生七年》,很多妈妈应该都看过。
它追踪14个不同的孩子,记录他们7岁到63岁的人生。
后来,日本、美国、俄国……也拍摄了自己国家的版本。
前阵子放小长假,我想重温一遍时,却发现英国又拍摄了新版。
它拍摄于2000年,第一集拍摄时,孩子们7岁,此后每7年回访一次,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
这样算下来,孩子们诞生于1993年,正跟我们的90后过着类似的生活。
最新一集拍摄于2021年,疫情频发的时候,孩子们都戴上了口罩,人生计划也因此被搁置。
时间和年龄的贴近,让人看的时候难免感到几分亲切。
当然作为妈妈,我感慨最深的,还是孩子的成长历程,人生走向。
记得之前看老版《人生7年》时,很多文章都说它解揭示了阶层固化。
而在新版中,这种固化依然存在,但不知道为什么,追完整个系列,我感受更多的却是一种希望:
无论出身如何,孩子们都能在合适的位置,靠自己的努力,活出平凡而幸福的模样。
看完新版《人生7年》,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这么几段故事:
在跟拍的所有孩子中,奥利弗无疑是家庭条件最好的之一。
父亲是金融律师,母亲是百货董事,一家人生活在伦敦市中心的别墅。
作为家中独子,奥利弗自然备受宠爱,他不仅有单独游戏间,还有私人保姆照顾自己。
在教育方面,父母自然也不遗余力。
奥利弗从小就上的是私立学校,就读伊顿公学,享受顶尖的教育资源。
在家庭的托举下,他大学考上了耶鲁,后来又在牛津先后攻读硕士、博士。
工作阶段,奥利弗也是在一家大企业工作,收入不菲。
论学历、论工作、论收入,其实他都算是人生赢家了。
但即便如此,奥利弗的神情中始终有一种拧巴、焦虑和不安。
到底是为什么?
从他大学、硕士、博士选择的专业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在耶鲁读大学,奥利弗选的是历史专业。后来在牛津读硕士,他又读了方便工作的专业。
但即使他工作完成得不错,却始终找不到激情所在。
正如康德所说:没有目标而生活的人,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的船。
奥利弗就像一艘制作精良的小船,但找不到航向,只能原地打转。
在痛苦、纠结中度过3年后,奥利弗毅然辞职,重回校园读书。
这一次,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写作,并希望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有一句很火的话说:家庭教育是用来给孩子托底的。
这个托底,其实有两方面,一个是向上通道,比如教育资源,金钱。
而另一个就是向上生长的动力,比如热爱、责任心。
殷实的家境,丰富的资源,很大程度上能保障一个孩子的下限。
但一个孩子是否能获得幸福,最终还是要看他们是否能找到心之所向的热爱。
只有找到方向,并持续努力,孩子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
几米说:人生总有许多意外,握在手里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
这句话用来形容欧文的成长历程,似乎很是贴切。
他出身在体育世家,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游泳、足球、柔道、橄榄球、高尔夫……无一不精,并且小小年纪就和哥哥姐姐一起拿下了不少奖杯。
有天赋,自己喜欢,又有家庭的引导,怎么看他都是运动员的好苗子。
后来也正如我预料的,欧文12岁左右,就成了英国游泳冠军。
他也因此被选入最著名的俱乐部,成为备战奥运的种子选手。
但就像我前面说的,世事无常,命运弄人。
虽然一直都在坚持训练,但在高山如林的训练营中,他的付出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16岁的欧文,因为没有达到备赛标准而遗憾退出。
对一个才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放弃坚持了十几年的梦想,显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他承受的不仅是心理上的挫败感,还有现实的压力。
因为专注于游泳,其他项目早早被搁置,他错过了最佳训练时期。
转头去学校学习,欧文的成绩又不上不下,显得尤为尴尬。
“两头堵”的情况下,没上大学的欧文,19岁去银行做了索赔工作。
这项工作不仅无聊,而且非常辛苦,从早上7点半,干到晚上8点,常常一干就是一天。
不过28岁再见欧文,我却发现他的小日子相当滋润:有车有房,和相爱的妻子生育了两个孩子。
更有意思的是,欧文还是纪录片中,唯一一个组建家庭的孩子。
这一切,要归功于欧文圆满的原生家庭,幸福的童年生活。
记录片曾给出一组数据:英国有40%的孩子只能跟父母一方生活。
所以7岁的欧文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家里不穷,父母还彼此相爱。
21岁处于人生低谷,即使情绪低落,他也还是那么乐观: 有父母做榜样,(我)应该不会太差。
虽然欧文的父母很少出镜,但从孩子的言行中就能看出,他们一定给予了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引导。
我们常说:家庭决定命运。
其实影响孩子最深的,不是家庭条件,而是孩子从小在家庭中收获了多少爱和支持。
当一个孩子确信自己始终是被爱的,他们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自然就会构建起来。
当一个孩子从小感受过温暖和快乐,他们就会眷恋世界,相信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他日行至人生低谷,有了这些东西,孩子才能逆风翱翔,笑对风雨。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两个孩子一个家境优渥,一个天赋过人,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那么下面这个孩子,就显得接地气了很多。
他叫约翰,跟随母亲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中,继父是蓝领工人。
7岁采访时,约翰和很多普通孩子一样,不爱读书,只想着玩和看电视。
他没有详细的人生规划,只模糊的说想挣大钱,实现世俗意义的成功。
缺少父母的引导,也没有学习氛围,约翰并没有意识到读书的宝贵,他很早就放弃学业,出来赚钱打工。
21岁的约翰,在自行车店工作了5年,他已经察觉到,这种机械性工作无聊又没前途。
在很多网友看来,约翰可能是人生风险系数最高的那个。
看工作,他干的是体力活,吃青春饭又容易被取代,很难有长远发展。
看存款,约翰信奉及时行乐,属于不折不扣的“月光族”。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28岁的约翰依然过得很是自在。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样看着“不靠谱”的娃,抗风险能力却这么强?
从一些细节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第二集拍摄时,同龄的孩子还在上学,约翰每天就开始早起送报,给自己赚零花钱。
18岁那年,他就从家里搬出去,自立门户了。
意识到失业风险,约翰在朋友的帮助下,转行电工,主动学一门手艺。
最终,他并凭借着这份工资上了大学,并计划移居澳洲。(只是因为疫情搁置了)
可能和前两个孩子相比,约翰胸无大志,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
但他身上有一项很宝贵的品质,就是自立自强。
虽然跌过跟头、走过弯路,但因为约翰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他的生活并不会差到哪里去。
就像杨绛父亲说的:教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人生那么漫长,父母无法庇护孩子一辈子,他们终究要独自前行。
我们真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在很小的时候,教他做家务,尊重他的意志。
让他学着自己解决问题;让他照顾自己,掌握生存能力;让他自己做决定,学会承担选择的后果;让他承受适度的挫折,吸取经验和教训。
这些都是孩子未来人生的必要演练,小时候不学,长大很难过好。
我们的孩子,可以不优秀,但绝对不能不独立。
为人父母,总忍不住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让他们一生顺遂。
但看完新版《人生7年》,我们会发现:富有如奥利弗,天才如欧文,或者平凡如约翰,都跌过不少跟头。
不论阶层和起点,孩子们都要面临自己的人生困境。
这是父母再怎么规划,也逃脱不掉的。
但反过来看,只要孩子有热爱、乐观、独立的精神,就总能找寻到自己的出路。
人生只有短短几十载,其实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就像英国作家毛姆所写的那样: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其实,孩子们只要能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这就足够了。
//· The End ·//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