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焦虑的时代,父母鸡娃焦头烂额,孩子叫苦不堪重负。
其实适当放开手,也许可以看到更美的风景。
“没有人为了我!”
在天津一所中学的门口,一个男生在路边失声痛哭。
就在几秒前,他头也不回地冲进了来往车流,幸好身边同学眼疾手快,一把拽回了他。
男孩不顾路人侧目,放声哭泣,抱怨父母给了太大的压力:“没有人为了我……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在一瞬间,孩子又何尝不是。
总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动不动就要死要活。
其实,不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而是这一代的孩子,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了上一代人。
就像那句话说的:
“中国的孩子真的太难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与压力。”
“中国的孩子真的太难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与压力。”
孩子的压力,源于父母过度焦虑
心理学教授陈默提出过一个观点:
现在的孩子有着空前的学业压力,这还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压力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
我们的孩子成天跟一群焦虑的人在一起,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
去年底考研的第一天,济南一个考点外面,出现了一对母子的身影。
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在寒风中站了一个多小时, 竟然只是为了让孩子过来感受一下考研氛围!
按照她说的:“孩子还有16年,大约5840多天就要考研了。提前带过来感受氛围,对孩子成长有帮助。”
可,一个5岁的孩子,他到底能感受出什么氛围?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变得这么“着急”了?
朋友圈里,曾有父母这样说:“眼见着比你孩子优秀的孩子,比你孩子更努力;比你孩子优秀的孩子家长,比你更焦虑。你能不焦虑吗?”
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焦虑孩子上不了好小学,害怕孩子学的特长被比下去……
好像,不焦虑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家长。
看过一部纪录片,《起跑线》。
7岁的汤笑嫣生活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北京,与之对等的也是更激烈的竞争。
母亲张薇把女儿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兴趣班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尤克里里、声乐、舞蹈、西班牙语、思维……
按照张微的话讲:“你要学这个,咱不能输在起跑线。”
每到周末,为了赶上四散在北京城的各种班,从早上七点一直到下午五点,母女俩跟打仗一样,一直不停地奔跑、赶车,午饭时间也被压缩到按分钟计算……
用张微的话来说,每次陪女儿跑完一整天的兴趣班,自个儿都得瘦个两斤。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浓浓的焦虑。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新闻:
深夜,一位爸爸坐在马路上看电视,崩溃哭诉。
老婆给孩子报了十几个班,忙得都没一起吃饭的时间。爸爸想看电视,老婆也不允许,让他出去看。
气急之下,爸爸抱着电视机跑到了马路上。
为人父母,都期盼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至少“比自己过得好”。
然而,这种期盼一旦变成了焦虑,教育就失去了本心。
沉重的期盼,高度焦虑的父母,紧绷的压力,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可怕的诅咒。
父母的过度焦虑,压垮了孩子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2019-2020国民心理健康报告》,里面有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基本上,每10个小学生就会有1个检出抑郁,每10个初中生就有3个检出抑郁……
正如陈默教授所言:“妈妈焦虑,孩子自然就会焦虑,妈妈的焦虑指数有多高,孩子的焦虑症状就可能有多严重。”
长期生活在焦虑环境中的孩子,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在演讲中讲述过两个案例:
一个北大的学生,第一学期就考了学院第一名,非常优秀,然而这个孩子,曾多次尝试自杀。
在北大的这四年,无论是院系的老师还是他的父母,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
然而,所有治疗手段都试过之后,他还是没有求生欲。最终,只能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另外一位高考状元说:
“我学习好工作好,只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是不会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我学习好工作好,只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是不会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两个孩子足够优秀,但是他们不快乐,甚至是想要放弃生命。
近几年,青少年自杀率不断攀升,自杀年龄也出现下降趋势。
大人却很难理解,孩子这样极端的行为。
然而,那根压垮孩子的稻草早早就埋下了隐患。
焦虑的父母,很难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有多焦虑,孩子就会有多痛苦。
正如徐教授那句振聋发聩的喊话:
“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
父母放下焦虑,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教育到最后,拼的都是父母。
只有父母先放下无处安放的焦虑,才能成就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因为在未知的面前,焦虑只能增加痛苦和烦恼,让大人和孩子都疲于奔命,痛苦不堪。
1)优秀,从没有一个普世标准
孩子就像植物。
有的是小草,看着矮小却生命里顽强;有的是大树,枝繁叶茂,还能做栋梁 ;有的会开美丽的花,果子却酸涩;有的其貌不扬,却能结可口的果子……
未必都能绽放鲜花,却各有特点。
央视新闻曾点赞的9岁男孩麻文博,在爸爸眼里,一直是个“学渣”。
可在火灾来临时,这个学渣儿子提醒邻居逃生,拦车报警,却救了一栋楼的人。
每个孩子,都一定有着闪光的一面。
而优秀,也从来不止成绩这一个标准。
2)孩子,一定要会玩
还记得那个因为模仿而火遍网络的小学生天天吗?
他和爸爸一起拍摄的几个模仿家长的语气教育父母的视频,真是神还原了亲子之间那些熟悉的场面。
天天的爸爸支持儿子拍摄视频的初衷,也是觉得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不如用他喜欢做的事情帮助孩子减压, 在玩的过程中疏解压力。
平时,我们也可以固定一个家庭日。在这个专属时间内,认认真真的和孩子在一起,去徒步,去运动,去博物馆,哪怕是去公园散步……
这样,既释放了压力,也能促进了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好了,孩子也会更愿意和父母去交流。
3)“兜底”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在微博上看过一个故事,女孩考研失败,哭着给爸妈打电话。
第二天,爸爸就从千里之外出现在她眼前。
看见她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没事,爸爸来了”。
如果一个孩子,能持续感受到父母的爱,那么当他们身处困境时,会有勇气向父母倾诉。
这样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极端的。
小小的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生难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
让他们明白无论任何困难,父母永远在身后。
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勇气面对一个个困境。
因为他们明白这份爱是不加条件的。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里写道:
“压力太大,会把人压垮。但这么简单的真理,却好像只有少数人才懂得。”
坦白说,父母终将面对一个扎心的现实:大多数孩子终将变成一个普通人。
但是,一个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孩子,难道不是他们来到这世上时我们最纯朴的愿望吗?
这个时代的孩子,已经要承受了太多太多,爱孩子没有错,可别让焦虑压垮我们的孩子。
所有,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不要急,放轻松!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马拉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放下焦虑,稍安勿躁,静待花开。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雨露中,肆意生长,温暖而健康。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本文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