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地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吧,他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理解父母。
前一阵子,我把自己跟儿子成功地折腾哭了。
当时是这样的:
因为当天还有些工作,我特别希望小家伙能早睡。
于是7点多的时候,我就提醒他去洗漱上床,但他正玩积木上瘾呢,果断拒绝了我。
看着时间一分分过去,我心里其实挺着急的,但想着得尊重娃的意愿,于是我忍着心里的焦躁,陪他又摆了会儿玩具。
就这么捱了半小时,终于要开始收拾洗漱了,结果小家伙一边磨洋工一边收拾玩具、一边玩一边洗漱,等收拾完上床了,几乎要9点了。
在我几乎快要崩溃的时候,他还是一遍遍地缠着我:
“妈妈,你还没给我读书呢?”
“你再给我讲两本吧!”
我终于忍不住了,冲他吼了起来:
“你看看现在都几点了,刚才偏不洗漱,现在哪有时间讲这么多!”
大概是吓了一跳,儿子先是愣了一下,紧接着“哇”地大哭起来。
看着面前的狼籍,我突然觉得自己好没用,工作没处理好,孩子也没有照顾好,一下没忍住,我也哭起来。
见我哭了起来,儿子脸上还挂着泪,就转过身来抱抱我。
我心里不是滋味,哭着说:
“对不起,我实在太累了,刚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儿子抬起小手,抹了抹我的眼泪,说:“没关系,妈妈,我还爱你。”
明明一直在努力接纳孩子的情绪,怎么自己就突然爆发了呢?
后来跟朋友聊天,她跟我说起了一件小事:
有一次,她正带着女儿在练习写英文字母,可是小家伙写得歪七扭八,非常不认真,她当时就想让女儿擦了重写。
斥责的话刚到嘴边,这时女儿突然问她:“妈妈,你是不是生气了,我是不是写得不好?”
她忍了一下,立刻转换语气说:“没有啊,妈妈觉得你有进步,多练练会更好。”
正当她以为孩子会很安慰的时候,女儿却疑惑地反问她:“那你为什么皱着眉头?”
那一瞬间,她特别深刻的感受到:孩子对于父母的态度有多敏感。
我们总以为,只要对孩子表现的好像“态度温和”,就是好的。
但事实上,由于这份接纳是虚假的,反而会更容易伤害到孩子。
回想整件事情,我希望自己能好好地陪陪孩子,也要求自己要用宽容和善的态度对待孩子,但我却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忽视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而这种自我牺牲,不仅没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爱,反而会带给孩子的只能是更深的焦虑:
“妈妈,这到底是生气还是没生气?”
“她是喜欢我还是讨厌我?”
我开始意识到,当我非常疲惫、心理能量极低时,又怎么能给孩子赋能呢?
或许只有当我先接纳自己的感受时,我才有能力接纳孩子的感受。
比如当我们已经累得半死、想休息一会儿时,娃却非要我们带他出去玩,此时估计很多父母都不忍心拒绝孩子,咬咬牙爬起来去陪孩子。
这就是逼着自己,要接纳“再累要陪孩子”这件事。
但这就像逼着一名刚做完一天手术的医生再做一晚上手术一样,对双方都是极不安全的。
父母控制情绪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1、要先了解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2、要换位思考。假如有两个人天天在你面前吵架,你会有什么反应?
3、吵架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什么问题等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再解决。
4、试着为这些负面情绪找到出口及解决方法。当认识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跑步、散心等方法发泄出来。
5、当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离开与孩子的对话场所。冷静以后,再跟孩子像朋友一样推心置腹的
没有了“必须陪孩子”的任务感,明显,我们俩都很享受一起玩的时光。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孩子,是不是太自私了?
其实,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感受,不仅不是自私,反而是一次良好的示范,一次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负面感受的良好示范。
在家庭中,父母是靠山,是孩子心中的偶像,他们对孩子的言谈举止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影响已经过研究证实,但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是轻是重,仍存在不同的争论。
孩子通过与父亲沟通,学会了更多的责任、义务;在与母亲的生活过程中,孩子会学会如何关心、体贴别人。
一位内心积极健康、情绪稳定、乐观慈爱的母亲,在孩子步入社会时起着重要作用,而一位勇敢、主动、有担当的父亲,对孩子的安全建立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不适应社会的孩子容易退缩、脆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对人缺乏信任,感情淡漠。
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导致情绪低落,经常在家里发脾气,孩子无论男女都会产生焦虑、压抑的情绪,还会逐渐了解到父母的行为方式,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在经历了相似的压力之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出现。
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家长要认识到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角色,时刻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小时候,妈妈对我发脾气,就会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一点都不理解我?你太过分了!”
这种指责型的发脾气方式,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劲。
但实际上,表达我们的感受,并不一定非要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相反,我们只需要如实说对方的行为带给了我们什么感受,就好。
当然,道理都明白,可我们还是可能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就像最开始的我一样。那么,只能在尽力平静后,对孩子说一声:
“非常抱歉刚才冲你吼了,是我没有管理好我的情绪,但这不是你的错。”
当我们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能够真诚表达我们的感受时,反而就是在为孩子赋能:
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不用为“发怒”而自责,不需要因“生气”而懊悔。
他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
而在孩子面前展现真实的我们,所带来的最大回报,或许就是:
我们和孩子之间有了更温暖的链接,一种通过诚实和坦率培养起来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