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可以发脾气,但千万别用这三种方式

亲子   2021-07-22 11:01:56  

最近,被一条“妈妈两次将女儿扔进垃圾桶”的新闻震惊了。

一个女孩放学回家想让妈妈给她买冰淇淋。

当时妈妈正忙着做饭,就耐心地和她解释,并答应她“饭做好带你去”。

女孩却不依不饶,一直吵着要吃冰淇淋,还在地上打滚。

妈妈的火气“噌”地一下就上来了。

拽起女儿就往外走。一边吼着“这么不听话,养你干什么”,一边把她扔进了垃圾桶。

丝毫不理会垃圾桶里的酸臭腐烂物,和乱飞的苍蝇。

路过的好心人将女孩拉出来之后,妈妈又再一次将她丢了进去,还拿塑料袋套住了女孩的头。

妈妈毫不避讳路人谴责的目光,狠心地让女孩在垃圾桶里待了将近半小时,直到有人提出报警,妈妈才妥协。

事后,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不是教育,而是对孩子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侮辱。

是啊,也许这只是妈妈随便发的一次脾气,但恐怕会成为女孩一生都抹不去的阴影。

“发脾气”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却百试不爽。

因为它既可以让父母发泄不满的情绪,又能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然而,错误的发脾气方式,是给孩子的精神虐待,最后可能会养出一个“问题孩子”。

难道那些优秀的父母就从来不发脾气吗?

并不是。

只是他们懂得:孩子犯错时,也是父母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再气再急,也不要用这三种方式教育孩子。

“威胁式育儿”

是对孩子的情感抛弃

在综艺节目《超级奶爸》中有这样一幕。

奶爸李健要带儿子去剪头发,但是儿子就是不愿意去,还一直在哭闹。

李健好心劝说却以失败告终,耐心被磨灭之后,他就对儿子发起了脾气:“我数3声,3、2、1…”

儿子听完后哭的更大声了,吓得手足无措,但还是对着爸爸妥协了。

这是典型的“威胁式”育儿,它通过要挟的手段逼孩子就范。

看似无害,却最伤人。

《无条件养育》中提到过,父母的这种做法叫“爱的撤回”:是一种情感抛弃,它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尤其是父母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之类的话,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安全感,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让孩子有一种心理负担:我只要乖乖听话,爸爸妈妈才不会丢下我。

被威胁后变得乖巧和听话的孩子,只是因为“恐惧”和“害怕被抛弃”而选择的被迫妥协,而非发自真心地想去做。

微博上曾做过这样一个小调查:那些被恐吓长大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结果显示:有78%的人说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收到过父母的恐吓,其中有39%留下了心理阴影。

有一位网友的回忆很扎心。

小时候,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就是捡来的,再这样我就把你丢回去。

就因为妈妈的这些话,她被吓了整整18年,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哪一天会被抛弃。

所以,小时候无论父母说什么,她都一一顺从,总会在他们面前表现得乖巧,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 。

因为害怕被抛弃而讨好,是威胁式育儿下成长孩子的常态。

孩子所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都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认同。

它包含鼓励和尊重,让亲子关系达到“双向流动”。

只有让孩子有一种“我是被爱着的”的自信,才能在他心里筑起一座爱的“归巢”。

爱“谈条件”的父母

最容易削弱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为什么会讲条件?

先给大家吃个定心丸, 讲条件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需要“一棒子打死”。从另一个层面看,这是孩子 思维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通常在孩子3-4岁时出现,5岁以后会更明显。

这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必经阶段。

2岁之后,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说“不”。他们的表达方式,简单而粗暴, 不被满足就满地打滚。

3、4岁之后,孩子逻辑思维更加强烈和清晰,他们开始探索除了哭闹还能有什么方法更容易获得“利益”,比如 讲条件、谈判等等。

5、6岁后会更“圆滑”,“手段”也更高级,比如 会口是心非,会自圆其说、甚至引你入坑,别问我怎么知道了,我被CC不知道套路过多少回了。

看似他们是在对付父母,但其实是他们 掌握了更多生存的技能。

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告诉父母:我长大了,不想只听你们的安排,我有我的想法,我希望能够自己做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样看来,孩子爱讲条件还是一件好事?应该鼓励?

那倒不是。

虽然讲条件是孩子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一种能力,但如果不加以引导,滥用的话,危害也是很大的。

讲条件的弊端

让孩子失去主动性

这一点显而易见。

经常讲条件的孩子会形成一种习惯,那就是“为了得到什么才去做某事”。

比如一开始提到的场景,在孩子的认知里就是为了下楼玩才写作业,为了看动画片才吃饭,为了听睡前故事才洗漱。

他不会思考写作业、吃饭、洗漱到底是为了什么,因为 他们所关注的重点不是如何做好以及做好这件事的意义,而是集中在父母承诺的“好处”上。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 有好处就做,没好处就不做的局面,进而破坏孩子做事的主动探索意识和积极性。

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经常讲条件会让孩子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条件”来解决。

比如伤害了他人用金钱弥补,用物质代替陪伴,将感情建立在利益之上,等等。

还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 只做对自己有益处的事情,不肯吃亏、不愿付出,稍微有一些困难或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就会避之不及,这样会形成孩子 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性格,非常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被父母逼着努力。

因此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千万别用谈条件来妥协。

“内疚式教育”

让孩子压抑而自卑

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其实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很多孩子就因为没有办法承载父母的那份期望以至于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崩溃沦落,上演一出又一出的当代伤仲永故事。说实话,内疚式教育并不是对所有小孩都适用的,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适可而止。

什么是内疚式教育?内疚式教育其实就是父母通过言语等行为,通过让孩子产生内疚心理,并不通过暴力手段使得孩子屈服的一种教育手段。随着现代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而孩子成长的过程比起以前来说可谓是顺风顺水,很多小孩基本上都是早慧小孩,早慧小孩意味着通过暴力手段去让小孩子听话已经成为过去式。与其使用暴力压制小孩,不如用内疚式教育的方法让小孩听话,这是现如今很多家长采取的方法。

但是内疚式教育就真的好吗?那可未必,内疚式教育其实暗含着消极影响的,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温暖。内疚式教育带来的可不是成长的温暖,而是成长的压力,小孩子在家长的言行鞭笞下前行,看似很好,但实际上会给小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阴霾,小孩子一旦承受不了,对于小孩子的终身成长都是个大问题!

现在我们这么关注内疚式教育,其实更多的则是因为现如今小孩成长的竞赛。小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其实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家长的心理学家长们通过暴力来使得小孩屈服的效果微乎其微,这时候内疚式教育就成了一种流行的教育方式。小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在变化,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好的,我们还是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影响终身,但有可能终身受用,也可能贻害无穷。我们必须根据小孩子的特性选择教育方法,内疚式教育并非尽善尽美,我们不要对它进行神化,而应理智看待。

亲子相处时,父母可以发脾气,但绝不可假装抛弃、逼迫妥协和情感控制。

因为它们传递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你并不是真的爱他,而是只爱不犯错的他”。

在孩子通往成功的路上,大人多一份忍耐,情绪收一点、语言柔一点、尊重多一点。

让爱在放肆中滋养,教育在成长中克制。

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会装满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方式 孩子 可以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