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诅咒怎么破解|13岁孩子的内心世界,我来教你读懂

亲子   2020-03-13 11:49:27  

作者:冰千里 片:搜图网

来源: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家中有个13岁的孩子,你还好吗?

1

“13”是个神奇的数字

13 在西方被视为禁忌。

《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是聚餐的13个人当中的第13个,也是出卖耶稣的叛徒,从此13就成了西方人眼中背叛与出卖的代名词。

而北欧诸神中的火神洛基,欺骗并害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光明之神巴德尔,而洛基在诸神的排名是第13位,在巴德尔的葬礼上他是第13位吊唁之人,于是13又是邪恶和狡诈的象征。

但13在东方却被视为吉祥。

佛教里的13是大吉数,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代表功德圆满,许多寺庙诸如布达拉宫、天宁佛塔都是13层,再比如少林十三棍、兵法十三章等,都是吉祥、尊贵的象征。

今天谈到的13岁,恰如西方和东方观念的混合体, 13岁左右的孩子,犹如神魔同时附体,亦正亦邪。

家中有一个13岁的孩子,一定会让你有坐过山车的感觉,惊险刺激,高潮和低谷交替出现,让你爱恨交织不能自拔。

社会、文化、家庭、学校的影响、学业的压力、生理原因等,都让13岁充斥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今天讨论的只是他们的情绪。

这里说的13岁指的是11岁到15岁之间的群体,是孩子与成人的分水岭。

而我不谈他们的问题,因为我们认为的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都是正常的。

所谓“问题”“叛逆”“青春期”等字眼,不过是我们按照自己的理念给他们贴上的标签。

也要放下“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的魔咒,我们只是一起走近他们,看看他们的情绪是如何影响自己,以及和家长的互动关系。

2

13岁孩子的情绪和具体事件关系不大

这一点很容易被家长误解。

小飞今年刚满13岁。

期末考试成绩退步了不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交给了妈妈,并扬言下次月考前不再玩手机。

妈妈正在为小飞的成绩生闷气,见小飞主动交出手机不禁喜出望外,觉得孩子一下长大了,懂得了取舍,并为小飞的自律窃喜。

谁知刚过一天,小飞便开始抱怨,嫌没手机不方便,没法联系同学,没法听音乐,更没法查作业资料。

抱怨渐渐变成了愤怒,摔摔打打、骂骂咧咧,和妈妈顶撞,连续几天,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和小飞吵了一架,结果两败俱伤。

于是,妈妈把手机还给小飞,嘴里说:“你爱咋办咋办吧。”

这时,只见小飞发疯似的1大吼,眼睛瞪得溜圆,好像妈妈是他的仇人,继而把手机“狠狠”扔还给妈妈,大声喊:

“我又不是这个意思!你脑子有问题吗?”

妈妈拿着手机盯着小飞,半响说不出话来。

小飞的妈妈错就错在把小飞的情绪和玩不玩手机联系在一起了。

这是家长普遍的误解,然而对青少年而言,糟糕的情绪和具体事件无关。

看似小飞是为不玩手机发脾气,事实并非如此。

他是在为自己不能做到自律而焦虑。

许多孩子都是这样,为避免更糟糕的情绪,会把事件归因为另一件事,从而避免情绪进一步恶化。

这件事相当于对自己的惩罚,自我剥夺了一种快乐,等到情绪慢慢好转,就会再次想获得这种快乐,撤回惩罚。

小飞的例子很典型,由于不能接受考试失利带来的羞愧感,继而把原因归为玩手机。

把手机交出来就是一种自我惩罚,以剥夺玩手机的快乐来表明决心,也避免妈妈对他进一步的“羞辱”。

当这种羞耻感慢慢消退,就会觉得惩罚太大,小飞生气的原因是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而懊恼。

妈妈归还手机更加强了这种懊恼, 会增强小飞因“缺乏自制力”导致的羞愧感。

此时,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冲突的。

许多家长会发现,当孩子情绪激动,说的都是“气话”,你若当真,他们会更恼怒。

当他说不看电视、不去补习班、不吃饭、不上学、不玩手机、不复习的时候,你若是真的配合了,真不让他看电视、真不给做饭……

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需要的只是把这样的情绪“表演”给你看,你看见就行了,千万别较真。

你只需要理解: 他们就是发脾气,和当下这件事关系不大。

图片来源摄图网

3

13岁的情绪天空阴晴不定,

乌云来的时候不需要什么原因。

很多孩子不像小飞还能找到“手机”作为替罪羊,他们会莫名的发飙、莫名的悲伤,而你根本找不到原因。

最常见的就是放学回家脸上写满了不开心,躲进自己房间不吃饭、或看啥都不顺眼、或把最爱的毛毛熊扔到床下、或把头埋进被子默默流泪……

而你就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你最容易犯两个错误:追问和安慰。

你正在被他带入,就像一部悬疑片,他给了你足够的线索,吸引你去破案,但你不知道那是个“陷阱”。

一旦你开始追问,就已经掉进了陷阱。

你的疑惑和好奇会引发一场灾难,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

比如开始问:怎么啦?发生什么了?谁惹你了?老师批评你了?同学欺负你了?小强没和你一起?

这样的追问换来的结果往往是:沉默和烦躁。

孩子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大声说:“别问了,烦死了!”

因为你的错误在于:非要给情绪找一个原因。

事实上,第一,孩子很可能没有具体原因;第二,他也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会被你的追问所“强化”。

比如被老师冤枉了,但知道了又能如何?只能强化这个事实,被冤枉的委屈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现在的情绪你是否接纳。

而就算你知道了原因,接下来就是安慰和说教,这简直是13岁孩子的紧箍咒:

别烦了、快吃饭吧、还不赶紧写作业、这又不是你的错干嘛生气、没事儿的别着急、没啥大不了的、这又怎样、睡一觉就好了……

4

你所有的安慰都是“强化”

你已被带入,你正在为他的焦虑而焦虑,事实上他的焦虑让你很不爽,你一方面安慰孩子,一方面是在安慰自己,不让自己为了孩子的苦恼而着急。

面对这种无厘头的糟糕情绪,你只需要做到两点: 在场、淡化。

你只要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你在,你知道了。仅此而已。

不急不催不问不火,就是 不强化。

“强化”这个东西对处在情绪中的孩子来说,无所谓好坏,只会增加他“认为此刻不够好”的感受。

他若真想让你知道自然会说,你不需要上蹿下跳心急如焚,当然也不能忽视当作无所谓。

你要让他感受到你看见了他的难过,把你的波段调到中立位置,陪着即可,切不可夺门而去逃避自己的焦虑。

你会发现,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破涕为笑”,自己把自己给整明白了。

像一个3岁的娃娃依偎在你身边讨巧,嘴里说着让你酥麻的甜言蜜语,给你捶背或给你来个熊抱。

这正是13岁的可爱之处,烦恼在爱中消融得很快。

没错,就是他,13岁孩子的内心就是天使和魔鬼并存。

5

他们就是自相矛盾甚至相互对立的

许多焦虑的妈妈向我反馈,他们13岁的“祖宗”对她们的要求自相矛盾,让她们不知所措,怎么做都是错。

是的,你的感受是对的,你感受到的就是他们内心实际发生的。

他们就是这样感性与理性一起、爱与恨交织、责任与逃避并存、独立与依赖共生、敏感与粗心同行。

矛盾是必经之路,他们就是要经历这些历程,这是通往自由的自然整合,这不是问题,是事实。

如果你不理解,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13岁,那段美好又困惑的岁月,有矛盾和冲突才会困惑,而正是不断整合矛盾之后才能收获美好。

你无法理解这个成长阶段的自然属性,就会增加自己的焦虑。

有一位敏感的妈妈饱受折磨,找到了我:

她14岁的女儿佳佳从小乖巧懂事,最近半年却性情大变,不仅开始浓妆艳抹、擅自剪掉长发,而且还打了一排耳洞。

最让妈妈接受不了的是,佳佳一脚踹烂了房门,原因居然是嫌做的菜太咸了。

佳佳的妈妈神情黯淡,一脸抑郁,她怎么都想不明白,曾经引以为豪的女儿居然如此“伤害”她。

觉得生活失去了盼头,希望破灭了,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还有什么特别的事吗?”我平淡地问。

她有些吃惊,瞥了我一眼,没好气地说:“还要怎样特别的事?这还不够吗?”

沉默了一会儿,好像觉得刚刚的话有些不礼貌,补充道:“也没别的,晚上还会主动钻我被窝,让我搂着”

“可我实在接受不了她踹我房门的事,她怎么做都不能弥补我的失望。”

后来,我们一起谈了十几次,她才慢慢接受了女儿的“成长状态”。

佳佳的妈妈正是不能接受女儿的成长方式,才会导致糟糕的抑郁状态。

6

所有的13岁不管如何,都是在做一件事:如何轻松地成为自己。

这是他们永恒的追求,也是所有“问题”症结之所在。

这个目标对13岁而言,就是一场“艰难的修行”,充满了矛盾与困惑,这些困惑大致包括:

如何自己说了算又不伤害父母

如何在没有经济支持下做个成年人

如何摆脱父母管教又不惧怕未来

如何被同学重视又不做作

如何不因为成绩不好而自责

如何承担责任又不陷入冲突

如何让自己舒服又让妈妈满意

这些矛盾大量存在,任何的小事件都会激发其中一种,继而陷入困境,外在表现就是情绪的各种失控。

作为父母,除了提到的稳定、淡化、少使用语言、不能较真之外,还要真正理解他们的矛盾。

心理学把这个时期统称为“自我认同”阶段,只有自然度过了这个阶段,他们才会走向独立的自我。

7

我是谁?

13岁孩子自我认同的背后,是一种对生命的探索。

也就是说,一个人类终极命题第一次出现在他们头脑中,那就是:“ 我是谁?我生而为人的意义在哪里?

对这个问题无意识探索带动了矛盾的产生,也意味着思想开始成熟,就像某种“成人礼”,准备开启下一个人生篇章。

长大的过程就是和父母分离的过程,这种分离其实是一种丧失。

他们呈现出来的所有,都是来对抗这种“丧失”,而不是针对父母本人的。

所以,乖巧懂事了十几年的佳佳,准备改变自己的形象。

那临门一脚踹破的不只是妈妈的房门,还是通往自我的独立之门。

那一刻,自然状态下,谁也无法阻挡,亲妈也不行,佳佳们在用这样的形式向世人宣告: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

而妈妈们的悲伤、焦虑正是阻碍这种自然成长,用内疚和责难阻止分离。

佳佳们懂事了那么久,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乖巧懂事原来是某种谎言,自己不需要那么讨巧让他人表扬。

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什么懂事的自己,这难道有错吗?

要不然呢,用内疚让佳佳们重新钻到妈妈被窝,永远做妈妈的乖宝宝,永远不分开?

得了吧,该反思的是小飞、佳佳等的妈妈们,而不是小飞和佳佳们。

这就是天使和魔鬼共存的13岁,一群徘徊在成人与孩童之间的复杂群体。

尊重他们原本样子吧,否则,就会出现真正的问题。

当然,13岁远远不止这些,他们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就像漫天的星星,璀璨亮丽。

倘若时光倒流,我愿重返十三岁,去重温那些成长的力量……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简介:冰千里,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书写治疗,接受视频咨询。公众号 冰千里(ID: bingqianli520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孩子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