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槟榔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中药材,主要的功效是“驱虫、消积、下气、行水”,属驱虫药。在我国南方,也常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受到大家的追捧,在部分地区见面互敬槟榔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据统计,中国嚼食槟榔的人数已达到6000万,多数分布在湖南、海南、台湾等省份。
槟榔何以如此风靡?源于人们咀嚼槟榔块后会自觉兴奋发热、产生欣快感,并有一定的成瘾性,使每位爱好者欲罢不能。但槟榔真的值得人们如此“流连忘返”吗?槟榔会增加人们患有食管癌的风险吗?针对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将一一做出科学详细的解答。
当心!槟榔果是一级致癌物
其实,槟榔果早在2003年即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一级致癌物。2017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致癌物完整清单,槟榔果也“光荣上榜”。
槟榔块被咀嚼时会释放出大量生物碱、槟榔鞣质、特异性亚硝胺和活性氧等强烈的致癌物。这些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或和唾液形成的槟榔咀嚼汁液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会诱导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产生慢性炎症。
目前,咀嚼槟榔是导致口腔内膜纤维化的最主要原因。黏膜纤维化作为一种癌前病变,经过长期慢性病理变化即可产生癌变。同理,吞咽下去的槟榔咀嚼汁也会和食管黏膜密切接触,富含致癌物的汁液持久“冲刷浸泡”脆弱的食管粘膜上皮,反复刺激产生长期慢性炎症损伤,继而诱导食管上皮异型增生,食管癌发病风险随即增加。
俗语称“槟榔加烟,法力无边”,尝试戒烟的烟民如果找到槟榔这个替代物,则基本可以宣告计划失败。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会和槟榔碱等活性成分产生强大的协同作用,不但增加精神依赖性,而且提高细胞毒反应,加重粘膜慢性损伤,增加癌变概率。
槟榔,这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初级毒品”,严重侵蚀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现在,是时候对这种口欲之物宣战了。
警惕!这些食物也会增加患食管癌风险
不难发现,饮食习惯对于食管癌的发生有者重要的影响。那么,除了槟榔,还有哪些食物或者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诱发食管癌呢?
其一,长期过量食用红肉、加工肉类和腌制食物
红肉,是指猪牛羊马等大型畜类的肌肉组织,人们为了方便保存,经常使用腌制、烟熏等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添加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加工肉食品,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质”。红肉及加工肉中含有大量亚铁血红素、杂环胺、多环芳香烃和亚硝胺类;腌制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类物质,这些物质都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中北部地区食管癌的发病率极高,早期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高发地区的居民平时极其喜欢进食腌制的蔬菜和肉类,食物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较高,水源也有被硝态氮污染的情况发生。减少或避免亚硝胺等致癌化学物质的摄入,就要尽可能少吃红肉、腌制的肉食品和腌菜等。
其二,长期食用霉变食物和未处理的水源
我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发霉的粮食会产生毒素,可能会导致肝癌的发生。而霉变食物同样也是诱发食管癌的因素之一。粮食收割、贮藏时易被霉菌污染;食用油久存,易被黄曲霉菌污染;蔬菜保管不好会长白霉菌。虽说现在家家户户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仍然会有在不经意的情况下食物被霉菌污染的情况发生。
调查还发现,高发地区井水种存在高浓度的硝态氮,居民在早期还有饮用未经处理的净水、沟塘水等不洁水的陋习,这些水中存在大量的霉菌和毒素。长期进食这些含有霉菌毒素的水和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食管癌的风险。
其三,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过少
研究表明,食物中微量元素硒、锌、叶酸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的缺乏与食管癌风险增加有关。而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合理体重控制在食管癌的发展中具有一定保护性作用。
合理膳食,从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中摄入适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维护人体健康,也是预防食管癌的好习惯。
其四,频繁食用过烫和过于粗糙的食物
过烫、过于粗糙的食物在通过食管,接触黏膜时,会烫伤食管粘膜上皮,使黏膜上皮发生破损、溃烂、出血等。长期、频繁地进食过烫、过于粗糙的食物,导致食管粘膜的不断损伤,会导致慢性食管炎和食管上皮增生,这些都是食管上皮向恶性转化的早期变化。
同时,不要狼吞虎咽,不要吃饭菜速度过快,避免误吞鱼刺、禽畜肉骨头等。这些硬性的骨刺,会刺破食管壁,创口一时难愈,加上食物和反流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反复刺激,同样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其五,吸烟、饮酒
吸烟、饮酒同样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由于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是一种致癌物质,而中国人群由于基因的特异性,约40%对乙醛的解毒能力差,因此,中重度饮酒的中国人群患食管癌大幅度增加。而吸烟可能协同饮酒一起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加以注意,避免上述不良饮食习惯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食管癌。此外,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提高身体素质也很重要。一旦出现不适则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越早治疗越有希望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