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种葡萄吃中饭-湖南省扶贫办

新闻   2020-10-16 10:08:11  

10月13日,凤凰县新场镇大坡村,杨胜跑、金训华夫妇在自家葡萄棚里采摘葡萄。湖南日报记者田超通讯员吴东林摄影报

今年73岁的王永军、杨久菊夫妇,每天在固定时间吃中饭,还只是最近五六年的事。

10月14日11时许,凤凰县新场镇大坡村,王永军打开厨房的水龙头,淘米、冲洗辣椒、解冻猪肉,为中午的伙食忙碌起来。

12时刚过,在村部搞卫生的妻子杨久菊和在田里剪葡萄的儿子王云生,几乎同时赶到家。灶台上,一碗辣椒炒肉,一碗水煮南瓜,热气腾腾,3人围坐着大快朵颐。杨久菊边吃边介绍家庭情况:“儿媳妇在浙江鞋厂打工,孙子在邻村读幼儿园大班。”

这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村党支部书记杨清华看来,大坡村这样的生活,却是千百年来的“新鲜事”。

“按我们祖祖辈辈的习惯,湘西地区农民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时钟左右吃一顿,下午5时左右吃一顿,中午不吃。”

杨清华认为,养成这个习惯的原因,最初是因为太穷,要省着吃。后来吃饭不成问题,但老年人一般闲坐在家,“中午觉得不饿”;没有外出务工的青壮劳力,在田间地头不紧不慢地干活,有的中午偶尔回家吃碗面完事,有的中午“从来没动过筷子”。

大坡村田土不少,但缺灌溉用水。村民长期靠种水稻、烟叶维持生计。一遇干旱年份,村里的水稻便减产甚至绝收。烟叶种植更是耗水耗肥,一丘田种两三年就得“轮休”。杨清华说:“大家干活不紧不慢,并不是不勤快,而是地里实在产不出几个钱,所以劲头不足,也就懒得回去吃中饭啰。”

“我家天天吃中饭,是从2015年开始的。”王永军记得很清楚,那一年他家新种的8亩高山野生刺葡萄全部挂果,大部分卖到30公里外的凤凰县城,平均每亩纯收益超过7000元,从此摘掉贫困帽。每天固定时间吃中饭,也变得“自然而然”。

王云生说,种葡萄能挣钱,在田里干活也就特别卖力,没到中午就饿了,所以天天要吃中饭。“再一个,我们经常要送葡萄到凤凰县城去,一天三餐的时间安排也得套着城里的习惯来,是不?”

这种高山野生刺葡萄,大坡村村民历来只在房前屋后栽一两蔸,从来没有在田里种过。但如今,全村三分之二的田土变成了葡萄园,总面积达1028亩,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把不起眼的野果树变成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杨清华当记头功。

2011年,他作为能人返乡,当选大坡村党支部书记。见过世面、善于思考的他,当年联合村支两委成员,一起在田里试种了20亩高山野生刺葡萄,想看看两年后挂果时收入会不会有所改观。

没想到,2013年全省大旱,大坡村多数农作物绝收,唯独那20亩葡萄长得很好。“这种葡萄天性耐旱,所以第一年挂果产量就很高,味道也很好,卖了个好价钱,每亩毛收入差不多1.2万元。”杨清华说,在缺水的大坡村种植这种葡萄,是再合适不过了。

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让王永军夫妇毫不犹豫跟着走,当年就把家里的8亩田土全部改种葡萄。也就在那一两年内,全村的葡萄园面积迅速扩张开来。2016年,大坡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3000元,增至2019年的1.3万余元。

尝到“吃葡萄饭”甜头的王家,打理的葡萄品质如今在全村数一数二。吃完中饭,王云生开着三轮摩托车,往游人如织的凤凰县城送葡萄去了。

■记者手记  

道是寻常事

凤凰县大坡村,山大坡多。驱车进村,一路颠簸。深秋落叶缤纷,紫红色的茅草迎风致意,那是山区里不曾枯竭的力量。

人们憧憬湘西边城的恬静生活,却难以想象大山深处的贫苦日子。我们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在大坡村才是近几年兴起的生活方式。

山高路远,地贫水乏,受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大坡村人在这块土地上勤勤恳恳,日子却看不到盼头,也保留下来了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习惯。

曾饱受干旱之困,大坡村把高山野生刺葡萄种到田里,村民们吃上“葡萄饭”,日子才过得有声有色,形成了吃中饭的新习惯。这种改变,道是寻常,却极不寻常。

愿他们新的生活,如你我一样寻常,如葡萄一般甜美。

(文/胡盼盼 刘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湖南 扶贫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