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你来喽!
◤这里是胖哒 灰灰 白熊的逗逼日常 ◢
☾
路过全世界
原来你也在这里
GOOD NIGHT
♫ 明天,你好/ 演唱:牛奶咖啡/ 送给:熊友
作 者:少女兔
来 源:少女兔(ID:iiilass)
☾
路过全世界
原来你也在这里
GOOD NIGHT
作 者:王耳朵
来 源: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01
昨天看到一条新闻,痛心了很久。
5月6日,辽宁省葫芦岛市。
一个名叫刘歌的14岁初三女生,从自家阳台坠楼身亡。
自杀的原因,仅仅是因为 玩游戏。
据【新京报】报道,几个月前,女孩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
这款游戏,除了打怪过关之外,很大一个卖点,就是可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角色的长相可以自己定义,服饰可以随心搭配,甚至你的“家”也可以自由布置。
想拥有这一切,就要“充钱”。
从6元到648元不等,每充1元可以兑换10点券。
游戏充值页面
少女刘歌的迷失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
刚接触游戏的前几天,刘歌充值的金额还比较少,有时几十,有时两三百,一天最多两三次。
可几天后,充值记录就变成每天五六笔,每笔都是最高档位的 648元。
最夸张的一天,两分钟内刷掉7笔648元, 一天充值4500多元。
短短一个月,刘歌充进去616780点券,换算成人民币,就是 61678元。
一个初三学生,哪来这么多钱?
原来,女孩偷偷绑定了妈妈的微信支付,还删除了消费记录。
直到妈妈发觉余额不对劲,纳闷怎么回事,女孩这才慌了。
愧疚和恐惧吞噬了她,她用短信给妈妈发去最后的忏悔:
“妈妈,是我干的,我不想活了。你能原谅我吗?谢谢你,妈妈。”
接着爬上窗台,跳了下去。
我揪心万分,又细思恐极。
要知道,刘歌平日根本不是一个大手大脚的孩子。
因为父母这几年生意一直不好,一家人只能租房住,还换了好几个地方。
这个懂事的女孩,平时买东西都要“货比三家”,买衣服都只挑性价比高的。
可就因为一次玩游戏按捺不住充了点小钱,体会到些许快感,之后竟一发不可收拾,着了魔似的疯狂充钱。
节省如她,一定也恨自己这样挥霍父母的血汗钱。
可她早就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越陷越深,根本无法停下来。
拿钱砸出了精致的“衣服”,豪华的“别墅”,也砸进去了自己如花的生命。
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曾说:“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让人上瘾,难以戒除。”
这年头诱惑实在太多,你我这样的成年人都不一定抵挡得住,更何况那些心智尚不成熟、自控力较弱的孩子?
据第45次《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未成年网民,已经达到了1.75亿。
而孩子们上网都在干嘛?
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刷游戏、直播、短视频、社交网络。
这个时代,获取快感很容易,上瘾更容易。
但孩子一旦对屏幕上瘾,便是噩梦的开始。
02
上周末我回老家,又见到了表哥家的孩子健健。
健健在镇上的小学读3年级,以前每次回家,他见到我都特别兴奋,觉得我是城里回来的,见多识广,总拉着我就说个不停。
说他看到天上飞过一架大飞机,轰隆隆的,问我它从哪来,靠什么在天上飞。
说他养了一窝蚕宝宝,每天去后山摘桑叶喂给它们,马上就要吐丝结茧了,真的会变成飞蛾吗。
说他们班的小同学又做了什么糗事,说得哈哈大笑。
我每次也都很开心地和他聊这聊那,他的天真和机灵,总让我怀念起自己的童年。
可这次回来,健健变了。
我去到表哥家,他坐在门口低着头,压根没看见我。
我喊他:“健健,我回来啦。”他只随便一抬眼,“哦”了一声,继续低下头,不时发出爆笑声。
我绕到他身后一看,原来他在刷手机。
我拉拉他的胳膊说:“走健健,叔叔带你摘桑葚去!”
没想到他一甩手,不耐烦地说:“哎呀我不去!”
我心凉了半截,那个眼里有光的健健,如今眼里只有花花绿绿的屏幕。
表哥也向我抱怨,自从健健会用手机之后,就不分昼夜地打游戏、看视频、和人聊天。
他们也没收过手机,可健健撒泼耍懒,坐地大哭,他们实在拗不过。
我惊讶于健健的变化,更恐惧于这种变化的可怕。
孩子们是怎么在娱乐软件中上瘾的?
《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讲中,谈到手机游戏给人带来的“兴奋点”:
“游戏大佬们制作的游戏让人10分钟有个兴奋点,而有些3分钟就要有一个兴奋点,甚至要追求1分钟一个兴奋点。
说白了就是,只要你坐到游戏跟前,根本就下不来,想下来也不要你下来,你下来那就是制作游戏的人失败了。”
每一个爆火的软件,背后都有无数设计师在精心设计。
在“成瘾机制”面前,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分分钟就被套牢:
玩游戏,关卡难度总是逐渐升级,在通关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忘了时间的流逝。
刷短视频,看完一条好笑的,下一条就会推送更搞笑的,一刷就停不下来。
用社交网络,发动态被人点赞,就会产生“我很受欢迎”“我人缘很好”的错觉。
就是这样一次次兴奋,一步步沦陷,继而忍不住想要更多,在不自觉中迷失了意志。
那些天真、求知欲和好奇心,就这样在上瘾式的快感中,被消磨殆尽。
03
美国曾有人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将极小的针状电极装入老鼠的大脑中,再在笼子里放上一块踏板。
只要老鼠碰到踏板,电极就会刺激它的大脑,让它产生电流快感。
老鼠发现了这个窍门,便不停地故意踩踏板,不停有快感,甚至能不吃不喝踩20个小时。
直到精疲力竭,累得奄奄一息。
你或许会觉得老鼠很笨,或许会觉得成年人起码有点自制力能远离成瘾陷阱。
可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呢?
他们一旦尝到甜头成了瘾,就等于站在了放纵的危险边缘。
有孩子挥霍无度,给家庭造成重担。
前不久,一位12岁的初中生,为打游戏不到一个月就花光了爷爷奶奶的10万元。
这是老人一辈子的积蓄,根本舍不得花,本想留给孩子以后读书,可就这样全没了。
今年3月,河南10岁男孩往手机游戏里充值了4万多元。
这些钱,是妈妈背了4万多袋水泥挣来的。
去年年底,南京12岁女孩给游戏充值了近10万元。
这些钱,本是要给老人看病用的......
多少家庭多年的辛苦,一夜之间成了上瘾的代价。
有孩子身体被摧残,落下重疾。
2018年,一位4岁的小男孩,因为喜欢玩手机,总躺在沙发上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竟变成了“歪脖宝宝”。
连医生都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种怪病,还是发生在一个4岁的孩子身上。
去年,一个13岁男孩,因长期玩手机到半夜,突然发疯用头撞墙,脸不停抽搐。
送去医院之后情况继续恶化,竟半身瘫痪,智力衰退,连家人都认不清了。
经医生诊断,他因为过度玩手机导致作息不规律,得了免疫性脑炎。
本有着无限人生可能的孩子,被疾病禁锢了灵魂。
还有的孩子出现“戒断反应”,用各种方式反抗。
5月31日,南京一个3年级的孩子,因为父亲不让他玩平板电脑,竟拿起剪刀戳伤父亲。
去年8月,宁波儿童医院一个夜班接了两个孩子。
一个14岁,因为爸爸不让他玩手机,拿菜刀连砍自己的左手腕6刀,刀刀见骨。
一个10岁,因为大人禁止他玩手机,便从6楼跳了下去。
这就是上瘾的可怕,宁愿毁灭一切,也不愿放弃快感。
一幕幕悲剧,足以让我们惊醒。
以前我们说毒品,说的是大麻,海洛因。
现在我们说毒品,说的是无限诱人的屏幕背后潜藏的“精神鸦片”。
它们更易接触,更懂得孩子们的兴奋点,更能蛊惑人心,更迅速地麻痹那些尚在发育中的大脑。
着了迷,上了瘾,便甩不掉,戒不了。
一边空虚消极,一边欲罢不能,就像一场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天才也会被消耗成废物。
04
你或许不会想到,当我们的孩子沉浸在屏幕中不可自拔时,那些将科技带给我们的大佬,都在让自己的孩子远离屏幕。
《纽约时报》曾有篇报道: 设计了全球顶尖科技产品的硅谷精英们,一致反对自己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苹果之父乔布斯,明令禁止自己的孩子在卧室使用电子产品,不准玩ipad,16岁才可以用手机上网,家里只讨论书籍、历史话题,没人对电子设备上瘾。
比尔·盖茨,则时常限制子女上床前接触屏幕的时间,并禁止他们在14岁之前使用手机。
亿万富翁马克·库班,宁愿给儿子150美元,只要他保证2个月内不看《我的世界》的游戏视频。
一家机器人和无人机公司的CEO克里斯·安德森,甚至给5个孩子制定了12条与电子设备相关的规则,其中包括:
上高中前的那个暑假才能有手机;
卧室里不能有屏幕;
绝对禁止使用ipad
孩子不听话?那就断网24小时......
为什么?因为他们了解,所以才恐惧。
正如《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所说:
“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遵守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
相比玩游戏,他们更愿意和孩子面对面做亲子游戏;相比看短视频,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去大自然,闻一朵花,看一朵云。
这些金字塔顶尖的人们都明白:
真正的有趣,不是简单的哈哈大笑;真正的充实,也不是停留在感官的肤浅满足。
而是知识带来的充盈,体验带来的富足,爱带来的精神幸福。
我和大家一样,站在为人父、为人母的年纪,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谁都不愿看到自己的下一代,双眼空洞,思维麻木,浑浑噩噩地过一生。
希望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立规矩,多陪伴,带孩子去读书、运动、旅行,认识世界的复杂和奇妙,感受自然的灵动和美好。
别让他们在娱乐上瘾里,丢掉了诗和远方。
-END-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福利赠送名单
礼品获赠名单
@陈润
恭喜这位 “留言”+"在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