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不是主动制造挫折
前几天朋友找我聊天,她说觉得最近自己上幼儿园的儿子成熟了不少,但是有些不爱说话了。
她说儿子从小就是家里的宝贝,所有人都宠着他。结果上幼儿园第一个月就因为各种小事哭鼻子了好多次。
她婆婆每次看到孩子哭都心疼得要命,不是拼命安慰就是给他买礼物。朋友觉得婆婆再这么宠下去,儿子可能更加承受不了挫折。她说自己想改变一下,想有意给儿子一些“挫折教育”。
于是她不再像之前那样夸儿子。比如儿子把画画作业带回来,她就会说画得还可以,但是可以更好。还有几次儿子因为和小朋友闹矛盾回来哭诉,她甚至会批评儿子,说他淘气不懂事。
后来,她发现儿子哭得越来越少了,但是情绪总是有些低落。以前他特别喜欢回来讲幼儿园的事情,现在讲的很少了。
我想朋友并没有意识到,她所谓的“挫折教育”,更像是“打击教育”。是她的打击和批评,让孩子越发沉默。而孩子不轻易哭也不是因为成熟了,更多是出于对父母的“失望”。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挫折教育”,因为这几年频繁看到类似的新闻,比如,孩子一次考不好就跳楼自杀,又或者被同学骂了一句就不愿意再去上学。
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应对各种打击。但很多家长没有想清楚,挫折教育从来不是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要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挫折商
美国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曾经提出过“挫折商”的概念。就像情商和智商一样,挫折商是用来衡量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高挫折商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受挫感比较弱,也就更容易恢复自信。
保罗说,挫折商主要有4个因素。
其一是控制, 也就是一个人对事情的控制感。
比如平时考试考砸了,有的学生会庆幸这只是小考,能让他提早发现问题。而有的学生则会怀疑自己,担心大考也会失利。前者明显比后者有更强的掌控感。
其二是归因,也就是失败后会消极归因还是积极归因。
积极归因的人会主动承担责任,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局面。而消极归因的人则更倾向于逃避,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但由此一来,他们需要花更久的时间来恢复精力,找寻解决方案。
比如说低挫折商的人面试失败了,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高挫折商的人则会寻找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次面试继续努力。
其三是延伸,也就是失败后是否会将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高挫折商的人即使受挫,挫败感也只会针对某件特定的事情。
而低挫折商的人受挫,会有一种天要塌了的感觉。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上受挫,会把这种感觉带回家里,迁怒于家人或孩子。最严重的,是会因为受挫而彻底否定自己。
最后是耐力,也就是对持续处于困境这种状况的忍耐。
有很多时候,事情不会马上变好,会持续处于低谷期。高挫折商的人更容易坚持,内心相信事情会有所改善。而低挫折商的人却相反,他们很容易因此而焦虑,发怒,甚至自暴自弃。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评论说,那些拥有高挫折商的人,通常都不是因为习惯了打击,而是因为他们形成了稳固的自我。而稳固的自我是建立在“我基本是好的”这种感觉之上的。
当一个人有“我基本是好的”这种感觉时,才能够将挫败感带来的黑色能量转变成动力和机遇,才能够有掌控感,也才能越挫越勇。
而这种感觉,最初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容纳。如果孩子能做好一件事,父母的认可相当于在对孩子说“你是好的”,而孩子也会逐步把这种感觉内化到心中。
父母的责任,是要保护孩子的这种基本感觉,而不是打碎它。
不恰当的“挫折教育”,只会伤害孩子
很明显,有的时候家长会陷入“挫折教育”的误区,最终伤害到孩子。
有3种最常见的误区。
第一种是把“挫折教育”误认为是“打压教育”。
相信有很多人像我朋友一样,想要通过批评孩子,主动给孩子制造严苛的环境。甚至有的家长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只为了不让孩子骄傲自满。但这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当然,很多父母会担心总是表扬和认可孩子,孩子会骄傲和自大。尤其中国的父母都不太会在他人面前夸奖孩子,即使内心觉得孩子很优秀,也很少表露出来。
但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于自己和世界最直接的理解都是来自于父母。当孩子明明取得了进步,却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时,他们会怀疑自己。
而如果当他们明明非常努力却依然失败了的时候,父母却没有给予安慰,甚至还会批评孩子,可想而知,孩子的挫败感只会更强。
第二种误区是当孩子受挫时,让他们自己去面对。
我的表姐就是这样的家长。很多次我看到小侄子哭的时候,表姐要么会让他多哭一会,不予理睬,要么就会和小侄子说要坚强一点。
有一次小侄子被小朋友欺负,哭着鼻子回来,我也只是听到表姐和他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要学会做个男子汉。”
我理解表姐的想法,她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在逆境中坚强。但是她忽略了,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力量去应对这些问题。
当父母让孩子孤身一人去面对他们无法化解的问题,孩子体会到的只有强烈的无助感。
而这种无助感很可能会伴随孩子长大,内化到他们心中,让他们变得更加消极和被动。
还有一种误区是父母会在无意间将“挫折”和“亲密关系”挂钩。
我见过很多家长,孩子考得好就喜笑颜开,一个劲儿问孩子想吃什么,想要什么礼物。
而一旦孩子考砸了,家长要么冷眼相待,要么就不停指责孩子平时贪玩,看太多电视,注意力不放在学习上。甚至还可能指着孩子骂“就知道玩,学习也没见你这么主动”之类的话。
在孩子受挫的时候,相信他们自己也很难过。而父母的区别对待只会让他们觉得,父母喜欢的只有那个学习好的自己。
由此一来,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也会对父母的爱有所困惑。
但孩子都是希望能够被父母喜欢的,于是他们学会讨好和顺从。他们可能会努力学习,但并不是出于自发的动力。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陷入迷茫,因为他们很难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太容易被周围人的看法所左右。
用爱进行“挫折教育”
其实,家长根本不必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每个孩子在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问题。
而当孩子受挫时,就是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最好契机。父母可以参考如下几点建议,来提高孩子的挫折商。
1. 理解孩子受挫的感受
父母应该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在职场受挫时,同样会情绪低落,甚至愤怒。孩子也是如此,所以此时你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有苛刻的要求,也不要高高在上发表意见。
你可以试着和孩子聊聊天,了解发生了什么,孩子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觉得委屈。你可以试着说一些“我知道你没考好很难过” 或者“我也知道你尽力了”之类的话,让孩子体会到你真心在关心他。
2.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正如武志红老师说的,孩子有“我基本是好的”这样的感觉,才更容易应对挫折。而这种感觉很多时候来自于父母的认可和赞美。
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成功,比如比赛获得了名次,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告诉孩子你很开心,你为他骄傲。
即使孩子没有取得名次,你也可以告诉他,你看到了他的努力。
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比赛失败不代表他个人的失败,也不会因此影响到父母对他的爱。
3. 学会用自己的挫折教育孩子
其实成人的世界也充满了各种挫折,当父母遇到挫折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我朋友就和我说过,她这两年一直在准备考研,结果没考上。她回家后,儿子就问她是不是不开心,她就把自己没考上的事情告诉孩子。
没想到孩子和她说,“妈妈我相信你,明年一定没有问题的。” 朋友当时觉得很感动。
其实,坦白地和孩子谈论自己的失败,反而会让他明白,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挫败感也是正常的。而如果他们能看到自己的父母反败为胜,对孩子来说也是一场好的“挫折教育”。
想要提高孩子的挫折商也不难。就如曾奇峰老师说的,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它才能经得起挫折。
所以说,只有爱,才能给孩子勇气和力量。
觉得本文对您或您的朋友有所帮助,请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