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20年后,过的是两种人生

亲子   2021-07-17 10:06:12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公益广告:

一个小男孩一直往前走,围绕在身边的都是欢声笑语和温暖的亮光。

可是当他转过身来,脸上青一块紫一块。

本应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却溢满了委屈、害怕和无助。

脏兮兮的衣服包裹着瘦小的身躯。

耳边都充斥着威胁的命令和责骂,他不安地停下脚步,拽着衣服下摆。

他说,很多人都喜欢童年,因为那里总是充满欢笑。

可是在他看来,童年,代表着不幸,因为那里他遭受的是无尽的责骂和挨打,身上承受的是疼痛。

所以,“那里不一定就是无忧的伊甸园,那里也会有害怕和无助”。

他只想快点长大。

也许长大了,一切都会变好。

确实,孩子长大后,遭受的家庭暴力会减少,身上的伤会痊愈。

但是心里面那层阴影,却难以驱散。

就如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的: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打孩子,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

打孩子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被打的孩子,身心都受伤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父母打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有个答主讲了一个故事。

小学的时候,同班同学丢了钱。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有人说,看到他上体育课的时候,曾经鬼鬼祟祟跑回课室。

当时学校没有监控,所以他费尽口舌,甚至自己把书包所有东西都倒出来,把衣服所有的口袋都翻出来,都没人相信他是清白的。

图片来源:电视剧《以家人之名》

后来,老师打电话叫了家长。

爸爸来到学校,二话不说就打了他一巴掌,打得他耳鸣。

回到家后,爸爸抄起扫把,又打了他一顿。

他一直大声告诉爸爸他没偷钱,可爸爸却觉得他不知悔改,打得更狠了,他腿上、后背上都是青紫的伤痕。

还有一次,期末考拿完成绩单后,和一个叔叔吃饭。

饭桌上两家人聊起孩子的成绩,爸爸听到叔叔儿子的成绩比他好,回到家就踹了他好几脚,说他不争气,丢人。

直到高考后,他才告别了自己的挨打生涯。

原以为自己的人生终于可以步入正轨了,可当他上了大学,出来工作以后,才清楚地意识到,十多年来的挨打,让他的内心已经崩塌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想见你》

现在的他:做什么都没有自信,做什么都有点犹豫不决,只想根据别人的命令行事;习惯了自己浑身都是错,感觉自己像劳改犯一样,等着被别人修理;挫败感贯穿一生。

有父母觉得,打孩子、骂孩子是一种教育方法,可很多时候,这都是父母的一种情绪宣泄。

而被打的画面将会成为孩子幼小的人生中最恐怖的过往,由内向外地打碎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父母的拳头下,他们无力反抗,只能内耗,甚至放弃自己。

朋友小陈是心理咨询师,她跟我讲过一个故事。

小学时代,她和一个女孩成为好朋友。

女孩的父母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打她,所以她总是畏畏缩缩的,很少说话,也很少笑。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她不小心用彩色笔在妈妈新买给她的白裙子上划了一笔,衣服上弄出一条红色的痕迹,哭了整整一个下午。

放学前,她写了一封告别信给小陈,说:以后我可能就不能来学校了,希望你能永远记得我。

虽然第二天女孩来上学了,但是小腿后面,布满了鞭打出来的斑驳伤痕。

小学毕业以后,两个人分到了不同的学校,很少再见面。

出来工作后,有一次小陈回家,妈妈告诉她,那个女孩因为顶撞了父母,被打了一巴掌,当晚就跳楼自杀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女孩玻璃心,小题大做。

但是小陈却永远忘不了当初女孩把那封「告别信」交给她时,女孩眼里的恐惧和绝望。

图片来源:电影《哭声》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不管以什么名义打孩子,最后为此买单的永远只有孩子自己。

父母的拳脚相向,日积月累下来,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让孩子不断受到伤害。

而孩子终其一生,都难以治愈心里巨大的创伤。

父母的暴力也会遗传给孩子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除了会让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悲观厌世,还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具有暴力倾向。

国际犯罪学专家大卫·法顿说:那些肢体受到摧残,受到忽视的儿童,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非常暴力的攻击者。

上世纪六十年代,班杜拉(Albert Bandura)与他的合作者做了一个“波波娃娃实验”。

他们找了 66 个 3-6 岁的孩子,并把他们分成两组,让他们观看一个视频。

第一组的孩子,他们看到的视频,是一个成年人在用暴力殴打房间里的玩偶。

第二组的孩子看到的,是一个成年人安安静静地在房间里玩。

看完视频以后,工作人员又把这些孩子分别带到另一个房间,让他们在房间里面自由玩耍。

结果发现:那些看了别人安安静静在一边玩的孩子,再顽皮也不会有攻击行为;而那些看了别人实施暴力行为的孩子,很多都出现了攻击行为,就连女孩也不例外。

其实父母打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父母打孩子,等于给孩子做了一个不良示范,让孩子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

正因为有样学样,生活在暴力之下的孩子,渐渐的,也会把暴力当成解决问题的方式。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愤怒的公牛》中,一代拳王杰克·拉莫塔就经常被父亲殴打,身体和心灵伤痕累累。

长大后,他心理已经扭曲了。

整个人自卑、多疑、傲慢、嫉妒、狂躁,充满攻击性,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他不信任妻子,会连抽妻子耳光,还会暴打弟弟,整个人充满戾气。

正如纪录片《镜子》里的一句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暴力的家庭就会有暴力的孩子,它就像一场无止境的轮回,不断在孩子身上复制。

当孩子学会举起拳头的时候,就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孩子的优秀,不是打出来的

真正持久有效的教育,都源于父母的爱和智慧。

钟南山院士接受《大家》栏目采访的时候,说过一段小时候的经历。

上学的时候,他的午饭是学校提供的,所以要给学校交一笔伙食费。

有一次,父母把这笔钱给了他,但是嘴馋的他却拿着这笔钱,去买零食。

临近学期末,母亲想看看他在学校的饭钱还剩多少,钟南山才坦白这笔钱他没有交给学校,而是自己花完了。

母亲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他顿时觉得自己要大难临头,爸爸肯定会痛打他一顿了。

可是,父亲只是问他:“南山,你好好想想,这个事你做得对不对?”

钟南山说,父亲这番话,比揍他一顿的刺激还要大。

虽然父亲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却让他认真反省后,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做过这种事。

纽约市蒙蒂菲奥里儿童医院儿童心理医生拉希勒·布里格斯曾经说过:

“你如果打孩子,就等于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但如果你使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教授孩子更高级的认知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影响孩子成长的不是父母的管教,而是错误的管教方法。

图片来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如果方法正确,孩子不仅不会受伤,反而会因此得到成长。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他教育儿子和女儿,从来没有打过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情,做得不好的时候,他只会耐心沟通和引导。

他说:世界上最丑恶的武力行为,就是大人打孩子,这是恃强凌弱。

没有打骂,他的孩子比很多同龄人都优秀。

儿子郑亚旗 18 岁开始自己养活自己,现在已经是一个企业家。

女儿郑亚飞,名副其实的学霸,被美国 6 所知名大学录取,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孩子的优秀,从来都不是打出来的。

就如英国的一句谚语所说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他的命运。

父母的循循善诱,以身作则,才是孩子变好最需要的养分。

李玫瑾说: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有怎样的“观念”,接受过怎样的教育。

决定孩子将来变成什么人的要素,都在渗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希望父母不要把拳头落在孩子的身上,别亲手把孩子推向悲剧的人生。

希望所有的孩子,在回忆起自己父母时,内心充满的是温暖和勇气,而不是心酸和失望。

关注爱贝淘淘微信公众号,关注更多热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人生 孩子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