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脚泥,满头汗,刚在河里挑捡完石头,他又干起了泥瓦匠的活,这个形象说他是一个艺术家,大家可能很难相信。他就是邓寒松,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一名有着30年教龄的专业教师。
放眼乡村的艺术家
近年来,他把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了免费为村民设计农家庭院,他给自己定了两项铁规:一活儿都自己干,二是材料都不能花村民钱,就地取材。学生都亲切的叫他“包工头”老邓。
多年来邓寒松坚持在实践中教学,他带领学生先后完成了五十余项社会横向设计项目和课题。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他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广阔的乡村,完成了一批乡村规划、景观等乡建设计。
建设美丽乡村
枧杆山村是个省级深度贫困村,2018年3月长沙理工大学开始驻村帮扶,2020年初已经实现脱贫摘帽并全面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邓寒松老师说:“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准扶贫很有成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就是环境美化和景观设计,是我们艺术学院擅长的。”为把昔日的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村,邓寒松老师已经来回往返枧杆山村5趟了。
邓寒松常带着学生们下河精心挑选景观石以及贫困户易地搬迁拆下来的的建筑废料,黑瓦、旧梁、枯木;甚至破罐子、旧竹篓、村民扔掉的腌菜坛也被他们当宝贝一样抱了回来。
“要做出有乡村特色的庭院设计就要就地取材,尽量不让村民花钱去买新材料,能把这些没用的东西做出花来,咱们的设计就算是成功的。” ——邓老师说
变废为宝
那些废旧材料经过邓老师的妙手变成了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刚捡来的废旧泡菜坛,经过邓老师一个上午的折腾,变成了一组被命名为“ 生活之源”的喷泉设计
几个鹅卵石摆在脐橙树下,就组成了母鸡下蛋的小景,邓老师取了个别致的名字叫“ 新生”;转动开关,土陶罐就流出了山泉水,既古朴又别致。
这组景名叫“ 乡村技忆”采用的是废旧的陶瓦,拆卸丢弃的旧屋梁、木雕花,组合在一起造景,就是要表达乡村传统建造工艺文化,所以在搭配石块、基桩铺装时尤其要注意它铺贴的精美性,这样才能整体反映枧杆山村传统建筑元素的瓦、木、石、砖的工艺美,让人观后有 “我家原来老房子的材料也可以这么美”的感触。在老邓眼里,这就是乡土文化记忆的传承。
实践教学
邓寒松一边施工,一边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怎么选料,解释怎么体现工艺的精美。邓老师说:“这既是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在传承乡土文化记忆。我希望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能够发现中国乡村的美,挖掘中国乡村的美,更好的展现中国乡村的美。”
李祎姮和她的三个同学今年大四了,从去年开始跟着邓老师各地跑,参与过的设计实践也有了三四个,亲身体验景观施工技艺后,她们对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原来的设计是飘浮在空中的,懂得了施工技术后我们认为画图并不是设计的全部了。”
邓老师说:“ 不是什么事都要讲报酬的。到一个村,能用设计助力村容村貌的提升或对村庄的发展有利,对村民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那么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这就是邓老师的乡愁情怀吧!
看了邓老师的设计,小伙伴们觉得怎么样呢?快在底下留言评论吧~
图片素材:微博
编辑: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