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思考:双减之下,最需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教育   2021-12-16 09:59:29   来源:现代教育报  

最近,网传一张清华大学校园张贴的“双减”海报,惊醒了所有人。在这张网传的海报图片中写着:所谓“双减”,一减不优秀的孩子,二减不重视教育的家长。这句关于“双减”的另类解读,也警醒了更多的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双减”之后,可以孩子“放养”、家长“放飞”,那孩子未来就可能会吃大亏。

在北京市教委最近组织的“双特谈双减”的系列专栏中,很多名校长、名师都明确指出,“双减”考验的是孩子的内驱力和自制力,同时考验的更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知、规划和监督。

“双减”之后孩子容易拉开差距

“双减”实施一段时间了,孩子们有什么变化?一位当过十几年班主任的老师说:“原来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拉开差距。”

这位老师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认为:

在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材,这证明外部教育环境是一样的;但孩子自身的因素和学校之外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表现。

老师提到:“双减”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归学校,为学生减负。孩子现在要学习的知识,几乎全部来自于课堂;孩子要学习的时间,几乎全部都花在学校。这样一来,家庭教育就出现巨大的空白,这空出来的时间,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安排都不尽相同。

前段时间,很多学校召开了家长会,老师都跟家长们了解了一下孩子在家的情况,结果发现孩子在家的表现完全不同:有些孩子在学校写完作业,回家后就不学习了,每天晚上趴在电脑前玩,哪怕家长提醒孩子去学习,有空多看课外书,可孩子就是不听,甚至跟家长吵;也有的孩子不用家长督促,回家后先把当天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背单词背课文,再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坚持阅读,或者下楼跳跳绳、跑跑步。

“这就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区别:大部分孩子学习是被动的,你不逼他他就不学,你一逼他他就耍赖:而尖子生学习从来是自觉的、主动的,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学得更系统全面,在家中靠自己的安排,学得更积极主动。”采访中,甚至有老师提出:“双减”之后,“5﹢2=0”的情况会更加严峻。这位老师解释说: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是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一些原本学习就比较吃力的学生,在学校里的状态就是刚学的东西眨眼就忘光,回家后还只顾着玩不学习,跟学习优异的同学相比,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孩子的自律离不开家长的教导和监督

拉开孩子差距的,不只是孩子本身的学习自觉性,家长的态度和表现也至关重要。

最近在网络上,有两个关于孩子的短视频都很火。

一个是8岁男孩早起晨读的视频。男孩每天6点半起床洗漱,然后大声晨读十多分钟,如今已经坚持400多天了;一开始,男孩并不能坚持下来,但妈妈每天提醒他,督促他,和他一起读书;他妈妈说,以前儿子很喜欢看电视,自从开始读书后,家里的电视就再没开过了。

另一个则是抖音上一个孩子在玩手机。他躺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随着游戏场景的变化玩得摇头晃脑,看起来快乐极了;更“快乐”的是家长对这一幕的态度,家长给短视频配的文字介绍是:“感谢双减政策,不然哪有机会玩手机啊!这技术应该来说还算可以吧。”从两个短视频中,两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态度和教育的成效可见一斑。没有天生自觉的孩子,只有狠得下心管教孩子、长期坚持监督孩子的父母。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孩子的修养,根植于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来源于父母的教育。”

有专家提到,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是感性的,是情绪化的,没有自觉也没有意志力。作为父母,必须从一开始给孩子立规矩,做得好,就夸他;做得不对,就罚他,约束孩子的行为。任何好行为、好习惯,都必须先由父母教导,孩子才能学会,任何孩子的自律,若没有父母长期的耐心监督和严格教导是不可能形成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国雄认为,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无法兼顾自我发展和孩子成长等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大撒把”,选择简单化或是放任自流的方法“对付”孩子。甚至还有少数家长为了自己的“潇洒”,过分依赖学校、依赖父辈,甚至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推给孩子,不履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这种育儿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双减”更考验家长的智慧和担当

在教育部官网上有这么一段话:“它(双减)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人生负责。”

采访中,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到,“双减”的目的虽然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但并没有减少父母的监督力度。恰恰相反,双减之后,孩子空闲时间增多了,更考验父母对空闲时间的支配智慧。

北京小学首席班主任马兰认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学校有老师加强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但放学后,学生不补课或减少了补课,这段“空”出来的时间则呼唤家庭教育的补足。作为一个长期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教师,她最不忍看到的就是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缺席。“双减背景下,给足了家庭教育的时间、空间,让童年在父母陪伴下绽放光彩。父母双方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拥有高分数,而是刻进骨子里的教养。而在这一个又一个细节里,何尝不是父母修养的体现。”马兰还提及了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父母给予孩子正确思维阵地,就等于给了他面对世界的依仗。”

北京市海淀实验小学校长赵璐玫看来,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都走得太急,忘了驻足思考脚下的路。“双减”既是考验也是契机,家长们要停下以往匆忙的脚步,冷静思索家庭教育的问题,深刻审视自己作为“人生第一位老师”的身份,真正承担起这“第一份”宝贵而重要的责任。

赵璐玫校长提到:

以往在“教育焦虑”大潮中,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常常是加码要求、密集输入、不断施压,使学习变成了孩子难以承受、影响成长的负担,家庭教育偏离了正常和正确的轨道;

“双减”的到来,让亲子时光终于回归到了正常健康的状态,如今每个温馨的夜晚、周末和节假日,为家长提供了大把陪伴孩子的时光。

家长要真正“蹲下来”“静下来”“慢下来”,近距离地多观察、多了解、多陪伴孩子,好好审视家庭教育方式,用心聆听孩子的内心,认真沉淀自己的教育理念,让亲子时光变得有情、有序、有意义,做孩子成长路上温暖而坚定的陪伴者。

“双减”之后要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双减”给家长提出了新的考验,也提出了新的命题。“双减”之后,教育对未来人才的培养究竟是什么样的?“双减”之后,最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采访中,有很多校长、教师都提到:“双减”后的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除了分数,还考验孩子的体能、特长、审美、心理健康、动手能力等。“双减”之后的教育是多元评估,既要高分也要高能。所以未来家长的使命,正如教育部在官网文章所倡导的那样:充当孩子的心理营养师、学习引领师、人生指导师、习惯监督师、兴趣合伙人。家长要将视野拓宽到课堂之外,陪孩子阅读丰富内心,陪他运动强健体魄,带他看展培养审美,带他旅游见世面,带他体验各行各业了解生活百态……

京源学校校长白宏宽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校长,他表示:“双减”减出来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世界。这些时间,可以做一些亲子活动,增进家庭的生活氛围,让孩子们除了学习之外,能够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家庭的亲情。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家长要让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孩子想干什么,只要是合理的、正当的,家长就应该予以支持,让孩子自由自主去支配一些空余下来的时间。

北京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吴甡也特别提到了孩子的兴趣培养。他表示:减负之后,家长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进一步按照孩子的兴趣、特长培养,让孩子经常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双减”政策释放了时间和空间,家校就应该密切配合,做好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发展工作。

吴先生提起一个例子,他在校园里碰到一个男孩,非常喜欢集邮。“这种喜欢也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比如孩子因为喜欢集邮,所以去研究邮票的历史、分类、文化等等,这种喜欢就会很有意义,这也会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此外,吴甡还特别提到,“双减”之下,家长要帮助孩子立一些规矩,比如时间管理能力、自理自律习惯等等,家长更要关注孩子生活的幸福感。“之前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分数,却鲜有家长关注如何让孩子活出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一点很重要。”

文字:冉阳 张秋颖

编辑:娄雪

美编:郁美静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家长 思考 双减 培养 孩子 能力 学习 小学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