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群人代表着权威,代表着我国最高学术地位,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身处要职却依然健康长寿,他们的养生经,值得每个人学习!今天,小九总结了各位院士的采访,给大家分享四位院士的健康心得,希望有所启发!
王陇德院士:补药一堆不如大汗一场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他的健康建议是多运动,“人衰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肌肉流失,补药一堆不如大汗一场”。
图源网络
运动锻炼需要的是坚持,每周至少有3~5天的运动时间,每次至少半小时,只有通过比较强的运动锻炼方式,才能保证肌肉协调和不萎缩。在运动的基础上,还要做好膳食。
多运动可以减少肥胖的发生,还可以减少血管堵塞的可能,据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研究发现,每周久坐超过23小时的人,心脏病死亡几率高达64%。此外,不运动还容易患糖尿病,80%以上的二型糖尿病和不运动以及肥胖有很大的关联。
图源:开讲啦
王陇德院士的建议是,每周至少进行2次力量训练,包括做哑铃操或者原地模拟跳绳,通过上肢锻炼和下肢锻炼,可以有效防止肌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流失和萎缩。尤其是现代城市白领,通过运动能够获得很好的身体健康效益,而坚持运动的收获,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步体现出来。
杨雄里院士:养生要趋利避害,衰老是自然规律
杨雄里,79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长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
他的建议是,养生需要趋利避害,“有人说,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金钱。如果健康存折透支了,其他存折也就都过期了。”
图源网络
适当的运动、良好的心态以及合理的营养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而情绪不良、过度劳累以及饮食和生活无节制等,这些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年纪越大,就越应该量力而行,要知道人体的衰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一个70岁的老人肯定不能和20岁的小伙子比谁跑的快。中老年人要做的是,通过调节身体和调节心情,来达到身心的平和稳定。
所以,人应该像季节一样,遵循时间规律去做该做的事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通过对身体的调整和影响,一点点达到养生和健身的目标。
陈可冀院士:每顿饭必有一荤一素一菇
陈可冀,9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血管科专家,研究心血管已50余年,“我不建议过分素食,我从年轻时开始,每顿饭必有一荤一素一菇。”
图源网络
陈可冀表示,人不能过分清淡素食,每顿饭一荤一素和一菇是这位老人的饮食习惯。他曾对北京63岁以上、素食生活17~72年的僧尼进行研究发现,过分严格地吃素会导致膳食不平衡,发生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没有因为吃素而下降。
在饮食上,菌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同时蛋白质量高,脂肪含量低,适合高血压和高血脂的老年人食用。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大鱼大肉是不可取的,但完全的不吃肉同样对于身体也没有好处。吃饭要做到膳食的均衡和营养的搭配,合理的饮食,才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关键因素。
吴孟超院士:平和态度最利于健康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太过焦躁,太过功利,不利于开展工作,对自己的身心也不好。”
图源网络
吴孟超院士的建议是,人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只有平和的状态下,身体和心情的各项机能才能维持在最佳水平,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
人在生活中不能太急躁,也不能太功利,这样不但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时间长了对身体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平和的心态,是抵御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
综合来看,人体就像一台机器,机器的运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来不断矫正机器运转时出现的各种偏差。
无论是饮食还是锻炼,无论是生活的态度还是心情,各方面均衡才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关键,尤其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来说,更应该学习和坚持去做对身体有益的事情。
参考资料:
[1]大道至简!顶尖院士的养生经,值得每个人看一看!.健康时报.2018-05-27
[2]跟“80后”院士学养生.老人报.2015-05-04
[3]中科院院士王陇德在南通讲养生.科学网.2017-04-1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