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亮/摄
一路向西,你可以专为窑湾而去
窑湾古街于秦代立壶山港
历经1700余年的沧桑巨变
已成为湘潭城区
文化发源最早
人文资源最丰富
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
■ 窑湾“最”美宣传片
窑湾是旧的,望衡亭、唐兴寺、陶公山、陶侃墓、何腾蛟墓、江山胜迹石刻、唐兴桥、潭宝老汽车站、李柳染堂……这些经过时间沉淀的文物古迹,是湘潭历史文化的见证,让一切都真实有据。
窑湾也是新的,毛泽东生活纪念馆、张新发槟榔民间博物馆、孔雀窝艺术空间、天台茶室、特色书屋。新的业态在这里涌现,携着历史的风,走进窑湾的现在与未来。
■ 熊汉泉/摄
这里的每一处都值得你细细品味,慢慢寻。你只需感官全开,悉心观察,湘潭深厚的历史文化,自然会和你对话。
旅行线路
望衡亭——陶公山(陶侃墓、何腾蛟墓)——江山胜迹石刻——唐兴桥——潭宝汽车站
旅行指南
1. 如果你对人文历史景观情有独钟,可以专寻古迹而来;
2. 亲子研学游,让孩子领略民间文化的魅力,不妨感受窑湾的今韵,沉浸于文化体验中。
旅行景点
01
「望衡亭」
用花岗岩筑成的望衡亭就在跟前,江水茫茫,刚好将望衡亭“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这一对联的意境显现无疑。
望衡亭内潮湿,两块大理石碑镶嵌在墙里,分别为《湘潭石嘴头碑记》和《望衡亭记》。第三层上不去,据说上有《建筑湘潭县望衡亭碑记》。
02
「陶公山」
(陶侃墓、何腾蛟墓)
■ 方阳/摄
往原名为壶山的陶公山上走,青砖石砌成的景墙连绵开来,将陶侃、何腾蛟衣冠冢圈了起来。在它的一侧,建有带窑湾民居特色的墓庐屋,一层砖墙,二层是浅黄色竹篾片子墙。
陶侃是江西九江人,西晋永嘉元年任湘州刺史,驻节湘潭。陶侃为政缜密,勤于职守。何腾蛟是南明大臣。清顺治六年,以武英殿大学士身份督师湘潭城,被清兵突袭,囚禁在西禅寺里。他誓死不从,绝食七天,被杀害在通济门外的流水桥。
墓庐用三合土封固,顶为菱形。周边落叶满地,很清幽。
03
「江山胜迹石刻」
陶公山往下走,狮子口的青石板台阶方才显现出先前的模样,古色古香。在它的下方,以前掩映在爬山虎与常青藤中的江山胜迹石刻,突兀地呈现出来。
“江山胜迹”四个大字刻于民国十六年,为湘潭著名文人朱德裳所写。
04
「唐兴桥」
在几乎所有关于湘潭古桥的讲述中,都会提到了市城区的唐兴桥——湘潭城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桥栏柱头上立有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被人们倚靠时,磨得很光滑。用手轻轻触摸这些石雕,独属于唐兴桥的文化印记,便与那些散落乡间的古桥区别开来。
唐兴桥得名于一旁的唐兴寺。如今,穿越历史长河的唐兴桥,历经岁月风雨,透过时间之眼,领略当年的繁华与如今的蝶变,仍安静地伫立。
05
「潭宝汽车站」
这座造型独特的圆形汽车站,早在1939年就已经开始运营了。汽车站的这头是湘潭,另一头,沿着它的“出路”潭宝路,引向了宝庆府,也就是今天的邵阳。汽车站的一旁,修建了湖南华洋互赈会创修潭宝公路碑亭,讲述了当年的修建过程。
“宝庆城墙四四方,两脚忙忙走湘乡。鸡叫三遍呷早饭,走出东门没天光。青龙桥上打一望,十井栏杆到山塘。”当年,不少湘乡人在邵阳经商,往返两地,自编了一首《宝庆至湘乡路途歌》。当他们抵达窑湾,便也能歇歇脚了。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四层圆形台阶式的潭宝汽车站修旧如旧,静静地守护在湘江边。尽管早已废弃不用,但人们置身站内,仍可遥想当年乘客熙来攘往的景象,唤醒窑湾这段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
好玩的
娱乐
01
「体验非遗项目」
学做油纸伞、酿制酱油、纸影人偶、纸影戏。
02
「 张新发槟榔民间博物馆」
位于潭宝汽车站对面,可免费参观。在这里可以了解槟榔文化,这里收藏了老湘潭制作槟榔的工具和手工刺绣槟榔袋、盛放槟榔的器皿等。
03
「毛泽东生活纪念馆」
在这里探寻毛主席的生活过往。目前,该馆正在进行软装设计布置,预计今年将对外开放。
吃什么
美食
窑湾美食街,臭豆腐、木槌酥等特色小吃。江湾啤酒广场里有几家不错的清吧,适合三五好友相聚。
01
「 臭豆腐」
(黑色经典、文和友老长沙、老张嗲)
窑湾有好几家卖臭豆腐的店铺,味道都还不错,但是建议购买的时候让老板现炸。
02
「 众念粽文化体验馆」
(唐兴桥头D19-03,人均20元)
众念粽的粽子口味以咸粽为主,招牌当然是湘西腊肉粽,糯米里沁满腊肉的咸香,肉粽相比素粽更软糯。当然如果你喜欢吃碱水粽也有,咬一口粽子里的糯米很弹牙,沾点白糖更香。如果不满足于吃粽子,还可以学习包粽子、做手工,现场教学。
03
「 木锤酥」
(主街D35-13)
这家店主要售卖木锤酥、龙须糖、姜糖等糖制类小点心,每周六可以看到老板在店门口棰木锤酥或者拉龙须酥。最推荐他们家的花生酥糖,花生炒得很香,切得薄厚适中,与糖融合在一起,越嚼香味越浓,价格便宜,一大盒够吃好几天。
"
小编温馨提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游时请做好个人防护,用餐时避免聚集、使用公筷,安全出行。
"
审核:陆术华
初审:唐小龙
编辑:刘思辑 袁思蕾
稿源:“大美湘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