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休闲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选择。受疫情影响,在境外游、跨省游等长途旅游受到限制的背景下,表现出以就近出行为主要特征的“微游游”成为很多人休闲度假的新选择。对疫情的担忧阻挡了长途旅行的步伐,却激发了人们短途旅行的热情。
虽然不能“远游”,但可以“近游”,中国的旅游业正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的特征。另一方面,随着年轻人对社交的需求越来越大,年轻游客不再执着于空间上的“距离”,而是选择发现新潮的玩法,在城市及周边进行深度体验。可以说,供给端和需求端都为“微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微旅游”一般在两到三个小时的车程内,主要在本地和周边地区。它的特点是在空间容易进入,旅行时间相对较短,是城市居民常态化、反复消费的旅游产品。同时,“微旅游”更注重慢生活和深度体验,更能满足游客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微度假”为何“火出圈”
由于长途旅行带来的不确定性疫情风险,多频次、个性化的“微旅游”和短途旅行越来越受欢迎。这种旅游需求侧的变化,对旅游市场供给侧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郊旅游市场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旅游方式的变化,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创造更多的旅游消费场景?一些远离成熟消费市场的传统旅游景点如何转型?这些都成为当前旅游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微旅游”火爆的背后,其实是国民旅游时代的长期发展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旅游逐渐成为国民的必需品。当人们谈论旅游时,他们不仅仅是指过去的长途旅游,而是变得更加“日常化”、“休闲化”和“全员化”。“微旅游”、近郊游、家庭游越来越受欢迎,就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
何让微旅游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不断创新,不断推动品质和内容的升级,正是微度假持续的生命力。旅游行业已经进入真正关注消费变化的时代。过去,旅行行业依靠资源驱动和人口红利驱动,对市场的真实需求研究不足,对目标客户的消费偏好变化把握不够。微旅游是一个新的赛道,也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赛道。各种旅游元素和休闲产品在微旅游行业都能找到落地场景和跨界融合的结合点,为行业创新创造了很多新的机会。
微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度假业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艺术的精神追求,将为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活力。其实它并不属于新鲜事物,一直都有类似的休假需求。微旅游是基于当前旅游结构和需求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业态。微旅游的持续生命力在于创造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东西,而不是低水平的重复旧的模式。
让微旅游更有生命力,就不能满足于短期的新奇,而要有长远的眼光,统筹规划。比如因地制宜。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旅游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赋予旅游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尽量满足人们对旅游信息的增量需求。比如做好预防措施。微旅游的预见性应体现在对资源的预先规划和合理开发上,及时避免可能发生的“公地”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