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年初,国内最知名的科学传播杂志之一《中国国家地理》聚焦湖南这片红色热土,倾情推出“湖南专辑”(上、下)。
青年毛泽东雕像。
说起湖南,人们的脑中或许会浮现出伟人故里、洞庭湖、南岳衡山、“娱乐之都”、辣椒、湘西……在专业地理人眼中,会不会有另一个维度的湖南?
为了酝酿出高质量的“湖南专辑”,《中国国家地理》派出数位记者和摄影师来到湖南,他们遍访湖南学者、专家,力邀湖南优秀本土作者,精心组织文稿,以“山、水、人物、城市、经济”等5个版块,从种种湖南“标签”入手,用近350页的体量,全景扫描、细致梳理、创新观点,展现湖南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深厚独特的人文风情。
山地。吴三友 摄
在“湖南专辑”中,《中国国家地理》揭示了湖南之山的宝贵之处。提起山,人们脑中浮现的或许是连绵不绝的青山,是锋利如剑、直刺苍穹的雪峰。《中国国家地理》却告诉我们,湖南的山,虽然“身量”与“体量”都不算顶尖,但胜在姿态动人。
“湖南地层齐备,同时具备了碳酸岩层、花岗岩等等不同岩层,且岩层都达到了相当的厚度,而且由于地处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到第三阶梯的过渡带上,地壳发生了间歇抬升,抬升高度又不至于过高……再加上这里地处气候湿润区,降水量大,地表水流充沛”,“天造地设”,造就了那些孤高奇秀的峰林和被穿了“洞”的山体。它们有的已享誉世界,有的仍然“养在深闺”尚待开发,让人不由感叹造物主的安排:“诸多因素恰巧在湖南境内叠加在了一起,最终成就了湖南地貌景观一个显著的特点——在我国,你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省区能像湖南一样,可以集齐如此多种的峰林地貌了。”
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们都会把山岳看作天与地相融的地方,蕴含着神秘的力量。如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仑山、泰山。对于瑶族人来说,也有这样一座具有精神图腾意义的山,那就是湖南的雪峰山。作者从自然与人文的角度,带我们重新认识了这座并不为世人所重视的大山——它既是湖南两大地理单元的“界山”,又是湖湘文化最强劲的一个源头。
洞庭湖。章正国 摄
湖南的水同样多姿。山脉发育出的大小河流遍布全境,构建了纵横的网络,欢快地流向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湘水宽、资水清、沅水长、澧水短”,这句话,我们的学生时代几乎人人能背。而《中国国家地理》着力展现了河流建构的一切:湘江是流淌着湖南命运“密码”的母亲河;沅江串起了众多“边城”,民族文化异样缤纷;澧水则是文化上的“老大哥”,孕育出灿烂古文化;资水之上,一种迷人的微地貌奇观刚刚才揭开面纱;集纳四水、吞吐长江的洞庭湖,则是湖南连通外界的总开关。
世界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自古以来,三面群山合围、洞庭风急浪高,形成“四塞之国”的地形,是困厄湖南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冲出“洞庭湖”的湖南人才沛然崛起,迎来“井喷式”爆发。大山、激流教育出的霸蛮、勇敢;丘陵涵养出的浩然独往,共同孕育了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这恰恰弥补了中国文人的一大短板,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为代表的湖南“红色”人物的群体性崛起,为创立中国共产党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湖南专辑”中,还介绍了许多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湖南籍科学家、外交家、文学家、艺术家,如中国近代地图学奠基人邹代均、南海十一段线的测绘者傅角今、中国园林研究第一人刘敦桢……
地理特征也塑造了湖南人的“舌尖”。境域内山高水阻,许多人只能依靠少量田地生活,廉价、易于种植的辣椒因此成为湖南人的主打蔬菜。辣椒也被用来调节粗粝食物的口感,逐渐形成了湖南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嗜辣口味,而口味又反过来参与塑造了湖南的性格。“湖南专辑”条分缕析湖南热辣口味流传的背后原因。
长沙。唐军 摄
当时光走至当代,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南又有什么成绩?“网红”时代,长沙仍然占据了国内一众城市中的“头部”流量;湖南已悄然建成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湖南的各个城市,依据自身的地缘、资源优势,在不同的领域蓬勃发展……
在“湖南专辑”中,一些作者是湖南本地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绘景状物,追昔抚今,读之可亲。一些作者则是“外省人”,以外人眼光看湖南,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作者们抛出了一个个论题:“长株潭三城合并,能否成就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重振湖南内河航运,是否具有意义?”“湖南米粉,如何走出湖南?”读罢掩卷,依然令人深思。
审核:陆术华
初审:唐小龙
编辑:刘思辑
稿源:综合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