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们喜欢学校

亲子   2020-08-03 07:39:03  

学校所有工作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让孩子们喜欢学校。怎样让孩子们喜欢学校?我想,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在意我”。

无论什么样的学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形式,其实,孩子们内心最关注的,还是“老师究竟是否很在意我”。所以,让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在意,是我们工作的基础。

在意每一个孩子,首先要建立信任的文化。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向往优秀的,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在内心深处都是善良的;同学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与促进。同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努力做一个被别人信任的人。

在意每一个孩子,需要教师具有“发现”的品质与胸怀。“你心中有什么,就会看见什么。”当我们真正地在内心中将每个孩子的发展视作比领导的肯定、工作的业绩、考试的分数、研究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孩子的很多闪光点,就会不断地在他们身上感受到惊喜与惊奇。 发现孩子,我们不能只是用一种眼神看人,而要学会从多个视角去观察与欣赏孩子们;发现孩子,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养成习惯,用心、细心地去感受孩子们的闪光之处、可爱之点。

在意每一个孩子,就要能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撑。这个支撑,不能是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的,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它包括精神的动力、情感的慰藉、思考的方法、资源的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困难的帮助等。支撑孩子,首先需要为每个孩子提供目标与动力的支撑,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他们一起商定发展目标及努力方向;支撑孩子,要在孩子们“赶路”的过程中,适时地指导与沟通,给他们鼓劲与加油;支撑孩子,要在孩子们懈怠时予以提醒,迷茫时予以指点,困难时予以帮助。

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与用心,更需要教师的智慧与耐心。

第二个要点是“有意思”。

学生的学习生活应该是有滋有味的,是好玩的。校园要成为吸引孩子们来的地方,而不是孩子被迫来的地方。怎样才能让学习生活有意思?

第一,要学会放手。 放手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尤其是明明看见孩子在走弯路,而忍住不去提醒,让他自己去体悟,这对老师与家长来说,有时候就是一种煎熬。但只要有意识地坚持下去,孩子们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就会大大加强。而最核心的是,孩子们慢慢地会将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了,而不是被动地做他人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这才是有意思的。

第二,要懂得尊重。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索,孩子们一定会给你整出五花八门的东西,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们的原创思想。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点子,要包容孩子的粗糙与不完美,要能够等待孩子、鼓励孩子,允许失败。孩子们每次提出的意见都被尊重了,他才会真正地学会动脑筋想办法,才会具有创造的冲动与激情,这样的学习才能有活力,才会有意思。

第三,要创造机会。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一定要在丰富性上做文章,不求多么专与精,但一定要有宽度与广度,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机会,让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让不同的孩子总归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东西。在丰富性的基础上,不断地突出选择性;在选择性的基础上,又强调个性与适合性,还包括责任心。因为,没有选择,就很难强调责任。“我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学习也是有意思的。

第四,要积极约定。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要从前台走到后台,但也不是在后台遥控一切。老师要学会变规定为约定,可以将自己的意见与要求,通过约定的方式让孩子去遵循。约定,是一种契约精神,更是一种信任与责任,这比被动地执行规定更有意思。

第三个要点是“我成功了”。

学校要不断给予孩子们前行的动力,让他们能真正地成长起来。孩子们的成长动力,实际上来源于一次次老师与同学们的肯定,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要学会“造梯子”。每爬上一个阶梯,就是一次小的成功。我们要思考,每个孩子面前有适合的梯子吗?每爬上一格,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吗?当孩子遇到困难,他会想到找梯子来帮助吗?他在校园中能找到这样的梯子吗?老师要学会制作各种各样的“梯子”,让学生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有意识、有能力去找到它。

我们要善于“围渔场”。 孩子们真正的成长,是要靠亲身体验的。老师不能总是“授鱼”,或者是“授渔”,而是要想办法创设出一个“有风有浪、宽广辽阔的渔场”,让孩子们下水去“捕鱼”。学校能够为孩子们带来多少参与实践的机会,是学校能否吸引孩子们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要用心地“开茶馆”。活动是需要反思的,成功是需要分享的,孩子们会在交流分享中汲取力量与信心。在开展各种活动时,我们要倡导同学们之间真正的合作,要鼓励集体的合作,淡化个体的竞争。而这些都需要学校里有宽松、自由而又积极向上的交流氛围与平台。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学校 喜欢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首页
栏目
首页 新闻 民生 教育 旅游 交通 购物 潮流 美食 汽车 家居 房产 财经 结婚 亲子 健康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