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川都江堰,我们都知道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实这座千年古堰不仅造就了秀丽天府,也孕育了一座被誉为“山水入怀、日子道场”的灌县古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灌县古城,因堰而起、因水而兴,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
灌县古城作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和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千百年来一直是西御土蕃、东控川西平原、拱卫成都的屏障,堪称当之无愧的“川西榜首门户”。明朝弘治中期,知县胡光砌石成墙,奠定了县城的格局。其中的东城门“宣化门”,已成为游客到都江堰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整个古城面积2.86平方公里,走进宣化门,街道两旁的房屋多为典型的川西民居木构修建。据记载,自清代至民国时期,阿坝州等地出产的山货药材首要在此出售,由于经贸兴旺,古城表里店铺树立、繁荣兴旺,素有“小成都”之称。
古城昔日商贾聚集的富贵现象,虽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厚重的文明积淀、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浪漫的日子情调,一直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来客。近年来,当地对城内的历史文明街区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再现了“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历史风貌。
位于古城南门外、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南桥,是一座横跨内江的廊式古桥,其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千百年来,古桥历经战火、水灾,曾多次损毁,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当地政府拨款重建。2009年,经加固修理后的南桥,成为都江堰景区的首要景象之一,被誉为“天府榜首桥”。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年)左右的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2018年,都江堰成功当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坐落在玉垒山南麓、都江堰景区旁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庙内的十龙殿修建在一条笔直上行梯道的两侧,呈对称跌落布局,屋面飞檐错落有序,似群雁展翅,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该修建已被收录进清华大学修建学教材,并于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起灌县古城西街、北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城的松茂古道,全长700多里,早在三国时期便是北连甘、青边区,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军事要道。令人遗憾的是,这条曾长达700余里的交通大动脉,如今仅存都江堰景区内不到2公里的一段。